从戏曲曲向重论剧的转变古典戏曲理论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关于明末清初《西厢记》结局三类意见的思考.docxVIP

从戏曲曲向重论剧的转变古典戏曲理论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关于明末清初《西厢记》结局三类意见的思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戏曲曲向重论剧的转变古典戏曲理论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关于明末清初《西厢记》结局三类意见的思考 从明朝中期开始,王世福《西厢记》的第五部分就被认为是“续集”。这种“续作”讨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下半叶。于今,学界一般认为《西厢记》第五本与前四本为一整体,并非续作。认为“续作”的论调曾在明末清初影响一些戏曲论者就《西厢记》的结局提出一些意见,当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意见时,可以发现其中包含有一些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内容。本文拟就明末清初关于《西厢记》结局意见的主要观点进行分类,并尝试揭橥这些观点的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 金圣叹评词,“妙处不传” 如果我们把明中叶开始认为《西厢记》第五本为续作的观点称之为“续作说”的话,则该说在明末清初曾影响一些戏曲论者从戏曲美学、社会人生的角度来审视《西厢记》的结局,现概括如下: 1.言尽而意无穷。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是“草桥店张生梦莺莺”,明中叶以后认为以此本为结、以后为续作的主要有程巨源、徐士范、王世贞、屠隆、胡应麟等,但他们仍停留在“疑续说”上,皆未提出确证。在“疑续说”的影响下,主张以“草桥惊梦”为结,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的有王圻、徐复祚、祁彪佳和金圣叹等。如王圻云:“今读罗《水浒传》,从空中放出许多罡煞,又从梦里收拾一场怪诞;其与王实甫《西厢记》始以蒲东遘会,终以草桥扬灵,是二梦语,殆同机局。总之,惟虚故活耳。”(P132)王圻赞成《水浒传》和《西厢记》以梦为结,是“惟虚故活”为标准的。“惟虚故活”显然是指化实为虚、寻求文字之外的丰富韵味。徐复祚认为:“且《西厢》之妙,正在《草桥》一梦,似假疑真,乍离乍合,情尽而意无穷。何必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乃愉快也?”(P241)祁彪佳在《远山堂剧品》中认为《西厢记》如果止于《惊梦》,则可达回味悠长之功效:“传情者,须在想像间,故别离之境,每多于合欢。实甫之以《惊梦》终《西厢》,不欲境之尽也。至汉卿补五曲,已虞其尽矣。”(P164)到了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则在“草桥惊梦”前引经据典,认为以“草桥惊梦”为结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周易》六十四卦之不终于《既济》,而终于《未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不终于十有二年冬,而终于十三年春。《中庸》三十三章之不终于‘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而终于无数‘诗曰’、‘诗云’。……”(P267)而且还能起到“妙处不传”的文法要求:“夫所谓‘妙处不传’云者,正是独传妙处之言也。停目良久睇之,睇此妙处;振笔迅疾取之,取此妙处;累百千万言曲曲写之,曲曲写而至于妙处;只用一二言斗然直逼之,便逼此妙处。然而又必云‘不传’者,盖言费却无数笔墨,止为妙处。乃既至妙处,即笔墨都停。夫笔墨都停处,此正是我得意处。然而后人欲寻我得意处,则必须于我笔墨都停处。”(P275)其实,金圣叹的“妙处不传”,换言之,还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他在评才子古文时,经常将二者等同,这样的例子颇多,如:“妙在说到此,竟住笔,更不在说一句。”(《战国策·庄辛谓楚王》尾评)“此段方是主句,妙,妙!看他作不了语。”(《战国策·中射士论伪药》尾评)“妙,妙,言有尽而味无穷,孔老本论,胡可忽耶!”(《史记·酷吏列传序》尾评)“婉曲接引,言不尽意,妙,妙!”(《答秀才书》尾评) 由上所列,王圻认为《西厢记》终于《草桥》一梦“惟虚故活耳”,着眼于文字之外的余味,徐复祚认为可达到“情尽而意无穷”的作用,祁彪佳认为可达回味悠长之效果,金圣叹认为可获得“妙处不传”的美感。他们不论是着眼于剧情,还是偏于文法,在追求戏曲结局要有回味悠长的含蓄美上是一致的,故可以用传统美学的命题“言尽而意无穷”将他们的意见归为一类。 2.惊梦悟人生。如杨继益云:“词间艳丽,首推《西厢》。其好处全有无端倪见生出无限愁情,而末结梦,明诸境皆幻也。……昔人尝言《齐物论》之奇在蝶梦作结,而后人不知此意,妄续寄书得第事,大晦初旨,只成蛇足。”(P302—303)其他这类意见多出现在明末清初《西厢记》的评点中,如《田水月山房北西厢记》(署名徐渭评)于《草桥惊梦》一出评道:“天下事原是梦,《西厢》《会真》,叙事固奇,实甫既传其奇,而以梦结之甚当。汉卿纽于俗套,必欲以荣归为美,续成一套……惜乎汉卿欲附骥尾,反坐续貂。冤哉!”(P320-321)另,《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记》该处的评语内容与田水月山房本雷同,只是评语改在汤显祖名下。(P332)此外,徐奋鹏《玩﹤西厢记﹥评》也认为:“王实甫著《西厢》,至《草桥惊梦》而止,其旨微矣。盖从前迷恋,皆其心未醒处,是梦中也。逮至觉而曰:‘娇滴滴玉人何处也?’则大梦一夕唤醒,空是色而色是空,天下事皆如此矣,关汉卿纽于俗套,欲必终以书锦定娶,则王醒而关犹梦。读《会真记》,及白乐天所广《会真诗》百韵,俱是始迷终悟,梦而觉也。玩《西厢》至《草桥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