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可行性探究 论文.docx

“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可行性探究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可行性探究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课程标准(2022版)》的出台,劳动教育再焕新机。然而劳动教育资源的缺乏、劳动教育模式的陈旧都在影响着劳动教育前进的步伐,学校该如何探究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三全育人”教育思想,立足实际,探索一条可行的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道路。 关键词:“双减”,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任务群,育人功能 实施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当前劳动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教育思想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同陈旧、落后的劳动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所以立足当前的现实,在“双减”的背景下,希冀为劳动教育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可行的发展道路。 一、劳动教育的精神底色 (一)溯源劳动精神内涵1949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直言正是由于劳动才使得猿转化为人。[1]由此可见,劳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底色。 劳动是人类生命的底色。劳动精神之于中华民族,无异于水之于舟。劳动创造无数物质财富,丰润了民族精神。因为劳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久弥新。从“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男耕女织,到“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的炼铜之夜,再到彰显中华文明之灿烂辉煌的“四大发明”;从杂交水稻“禾下乘凉梦”到“可上九天揽月”的航天工程成为现实……中华民族在用劳动绘就未来蓝图。 (二)探求劳动教育发展时代的激流勇进没有掩盖劳动的锋芒,反而将其无限放大,成为铿锵的时代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详细阐述了劳动教育丰富的内涵,提出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关于劳动教育课程的指导纲要相继出台,更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实践 (一)构建“三类一体”课程体系 1.思想引领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为当前学校如何高质量地发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政策指向。[2] 2.课程整体实施 学校在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致力于打造以国家课程校本化融合为基础、以地方课程区域化为目标导向、以校本课程个性化为重心纲要的“三类一体”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从而践行“三全育人”思想,从劳动教育主体到客体、单一到多元、课内到课外、线上到线下,全方位融合到劳动教育中。 (二)形成多师型育人结构 教育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劳动教育的主体也不再是单个的教师,其外延可以拓展到整个教学团队,甚至从全员育人思想出发,教育团队可以辐射到学校、家庭、社会,整合多方教育力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多师型育人结构。 当然,多师教学的基础仍在于师资力量的培养与革新,现阶段学校应致力于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养,鼓励组织对应活动,研发相应课程,加强区、市、省间的交流。任职多年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教育思想的蒂固而缺少求新意识。所以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紧跟时代的变化,及时进行思想的更新。基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劳动教育资源的补充,将新技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拓宽劳动教育的场地和时空限制。 立足本校师资力量,建立研究共同体,共同研讨、制定课程相关配套设施,确立基于本区域、本校的个性化劳动课程,及时进行网络研修,开辟专门的研究板块,及时上传更新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学习。 (三)开设逐级提升的的劳动课程 1.设计原则 (1)内驱力原则 所设课程需要关注到学生个体从发展到满足的内部动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劳动的动机,增强主观能动性。例如,以实践驱动的劳动课程既有利于实施,又能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不再仅仅着眼于劳动理论,而是在劳动实践中巩固认知,激发劳动兴趣,提高劳动内驱力。 (2)个性化原则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课程理念,以量表分析学生真正所需的劳动知识、技能,评价标准不再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而是学生能够在劳动课程中发挥怎样的价值,充分展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创新思维等多维度的能力。 (3)实践性原则 只有真正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中去,劳动课程才能发挥其巨大的魅力。在实践中深入地领会劳动内涵,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终才能真正使劳动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 (4)综合性原则 在“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号召下,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