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支持在空间站任务中的作用
1 机械病员的心理支持
空间站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运动员可以长期居住。俄罗斯探行员波利亚科夫记录了438天的连续飞行。长期的密闭、狭小、隔离及飞行中更大的不确定性, 向航天员提出了巨大的心理挑战。虽然飞行前的心理选拔可以帮助挑选更适合任务的人选, 然而仍无法完全排除长期飞行期间出现心理障碍的风险, 即航天员的心理需求、精神状态、情绪反应、交流沟通、角色职责、成功的标准等因素。在与地面环境完全不同的太空环境的冲击下, 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公开的文献资料表明, 国际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自始至终接受的心理支持无疑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综合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重点回顾了“和平”号 (Mir) 空间站及国际空间站 (ISS) 乘组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并对其已采纳的以及还在研究中的心理支持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梳理和综合分析, 以期为我国空间站工程航天员心理支持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2 任务中不同心理问题的表现
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发现, 空间站长期驻留对航天员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焦虑、抑郁或心理疲劳等问题。其中一般性的紧张或心理疲劳, 航天心理学上统称为无力。无力在早期阶段表现为过敏症、易激怒、活动减少、心率不齐等, 有时这些症状之后会出现心身疾病和睡眠障碍;观察发现, 无力往往发生在任务后期, 因为此时乘员的适应能力被过度消耗掉。有报道称, 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 每天需要对抗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幽闭恐惧、思乡等。
第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实质上, 人际关系紧张有可能是上述适应不良问题的连锁反应。一方面是乘组内部的人际关系问题, 苏联/俄罗斯自1971年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以来, 几次任务均有人际关系问题的报道, 如沉默、冷漠等;苏联/俄罗斯的集体主义教育使航天员会为了整个任务而压抑和彼此的敌意;不同文化背景引起的关系紧张, 如“联盟”-6任务中一名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航天员曾报告说“社会性孤独”;“联盟”-7任务中来自法国的航天员报告说“不自在”等。另一方面, 飞行乘组与任务控制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乘组在工作负荷方面以及乘组活动规范方面与地面控制人员存在分歧、有时乘员会不自觉地将他们自己的问题及他们之间紧张和愤怒转移到地面控制人员身上而出现对立, 在“NASA-Mir” (1995年3月—1998年6月) 的任务中, 几起事件均导致乘员之间以及乘组与任务控制人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第三是精神病性问题。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发生过精神病问题。1981年至1989年期间的航天飞机任务后, 有34例负面行为征兆和症状的报道;1995年至1998年的“和平”号空间站任务中发生两起精神病性事件。精神病性问题的具体表现为, 严重焦虑等适应障碍、紧张性头疼等躯体障碍及衰弱症等, 航天飞行任务中还未曾有心境和思维障碍的报道。执行过长期飞行任务的美国航天员曾在轶事中提到衰弱症的表现:不明原因的疲惫、焦虑、绝望、精神过敏、精力难以集中、健忘、头痛、失眠、做噩梦、身体疼痛等。许多俄罗斯航天员在飞行1-2个月后也出现轻度衰弱症。
第四是飞行后心理效应:长期飞行返回地球后, 航天员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如美国的女航天员诺瓦克 (Novak) 不顾后果地追杀情敌事件, 使得NASA不得不追溯其选拔期间的精神科检查及心理选拔记录, 如果这些记录中并没有发现其相关潜在问题, 则可能说明长期太空生活对其心理状态造成了负面影响。再如, 美国“阿波罗”任务的航天员布兹·奥尔德林 (Buzz Aldrin) 在完成登月任务后不得不接受精神病治疗的干预。
此外, 有研究曾对至少飞行过一次的39名来自俄、美和欧洲的航天员进行了“空间积极效果”的问卷调查, 结果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对空间生活的正面反应, 其中“更加珍惜地球的美好”得分最高, 有的还提到“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3 心理支持计划及其实施效果
俄罗斯专家将航天心理支持定义为:地面为航天员从心理上轻松适应太空工作生活条件、防止出现心理不适而采纳的一套辅助性的和有治疗作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俄罗斯在飞行前、飞行中和飞行后及时解决航天员心理需求和诊断, 它的心理支持计划是在“礼炮”6空间站的一次为期96d的飞行任务中首次得到认可, 并随后成为长期航天飞行医学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美国这方面则经历几次变迁, 先是倾向于重点关注硬件技术条件, 再就是依靠心理选拔选出应对机制良好的航天员;后来在出现几起心理行为事件后, 又开始重视飞行中的心理支持, 特别是在“NASA-Mir”任务中, 美国将自己的心理支持计划设计得与俄罗斯对“和平”号乘员的心理支持程序一致, 以便美、俄航天员在心理健康方面尽可能和谐一致。俄、美在心理支持方面有着一致的目标, 即防止飞行乘组的团体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