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豫剧《拷红》中红娘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经典之作,豫剧《拷红》选自其中《堂前巧辩》一折,是由豫剧最负盛名的泰斗级人物常香玉大师与其丈夫陈宪章先生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创新,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终版本。讲述的是崔张二人恋情被发现后,老夫人开始对红娘展开的一场严厉拷问。此折可以说是全剧的经典之笔,红娘的聪慧、机智、胆识过人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本文将结合豫剧《拷红》,为大家展现出惹人喜爱的红娘形象。
一、豫剧《拷红》
(一)《拷红》的历史渊源
豫剧《拷红》一折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被后人称之为“天下夺魁”之作,经久传唱,讲述的是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但剧中的红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此剧中“红娘”较之“崔莺莺”更有看头。豫剧《拷红》便是如此,此折中的“姑娘崔莺莺”便是配角,戏份较少,而小丫鬟“红娘”反倒成了主角,由此可以看出红娘这一角色在崔张爱情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豫剧《拷红》的改革
其实《西厢记》自成名至今,几乎每一个剧种都有编排,京剧规整、昆曲典雅。对一个人尽皆知、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改编,并不是件容易事。豫剧大师常香玉与其丈夫陈宪章先生在对豫剧《拷红》的改革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揣摩改编。他们一改原本《拷红》中红娘低沉、缓慢、毫无生气的特征,使其变得轻快、明亮、富有戏剧张力。而在唱腔方面很巧妙地将豫西调和祥符调相结合,既有大气蓬勃、语气深沉,更有小桥流水、古朴淳厚,择其二者精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豫剧《拷红》。
二、豫剧《拷红》中红娘的人物形象
(一)红娘的人物分析
红娘是一个身份低微,却拥有高尚人格的侠女形象。她聪慧机智,深知老夫人为了封建门第,不会答应崔张二人的婚姻,但在面对张生和崔莺莺这一对痴男怨女之时,她毅然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为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红娘正是崔莺莺渴望自由,追求个人幸福的外化。当东窗事发,老夫人知晓之时,她临危不惧,同老夫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说服老夫人同意二人的婚姻,可以说红娘是整个事件的助推者。在《拷红》一折中,红娘可爱活泼,乐于助人,同时具有以退为进的智慧。
(二)在《拷红》唱段中分析红娘形象
豫剧《拷红》中红娘的每一个唱段都可谓是经典之作,都能够充分展现出红娘的性格特点。接下来将通过《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那一日你言道张生有恙》三个唱段,着力分析豫剧《拷红》中红娘的形象。
1.通过唱段《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分析红娘的机灵活泼
此唱段虽然简短但却恰到好处。以下将以常香玉老师的红娘为例进行分析。
这一段是红娘奉小姐之命,探望生病的张生回来后,在路上的一段唱段。红娘在路上暗自盘算如何才能使小姐崔莺莺勇敢地守护自己的爱情,于是她夸大了张生的病情,表演极具喜剧效果。无论是音乐节奏的把握,或是红娘的身段、眼神以及唱腔的配合,还是乐队和演员的配合,无处不透露着红娘开朗活泼的性格。例如一开场,红娘一句小旦腔“回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乐队紧起“流水板”,接着红娘小碎步上场,灵活的眼神,红彤彤的戏装,还未开唱,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便浮现在观众的眼前。在上楼梯前为了吓唬小姐而思索时的眼神可谓是画龙点睛,将红娘的调皮聪慧提高到另一个层次。
开腔的头一句为陈述句,“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在常香玉老师进行了多次实践改良后,在基本旋律不变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发挥,大胆地运用了戏曲中的花腔,突破了节奏单一的束缚,大胆地将流水板的特点与唱腔相结合,不仅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活动,更是极大地拓展了豫剧唱腔的表现手法,使唱段灵活起来。
“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此句常香玉老师用了几乎类似于念白的音韵来演唱,看似随意,但却十分贴切人物所处的环境和身份,似唱又似白,恰恰符合了豫剧豫东调的特色。“到绣楼我要把小姐来哄”的最后一字“哄”更是将此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唱“哄”字时运用豫剧常见的拖音和顿音,唱腔生动形象,唱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了红娘机灵活泼的形象。
“我就说张先生的病疾不轻”,此句有三处特点。其一,在“我就说”之后,伴奏未停但角色却停唱,表现的是小红娘在思索如何去戏弄小姐,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第二处在“张先生的病疾”后又有一处停当,同样的方式,作用却不同,此处表现的是小红娘的顽皮,与前处的停顿相辅相成,为最后的“不轻”做铺垫。最后“不轻”两字运用喷口,虽是为了表现红娘内心的偷乐,可是却运用了豫西调板腔体的特点,唱腔铿锵有力,咬字清晰,雄浑大气极富感染力,既抒发了角色应有的性格和情感,更是将豫剧的特色与其相融合。
本段唱虽说是以流水板式为主,但是却并没有因为流水板而变得毫无克制,相反是井井有条的。演员与乐队之间互融互补,紧拉慢唱。在演员进行演唱时,乐队则是轻弹柔行,而当一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