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刻的解读,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加强思想情感的倾向性,实现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小说人物形象描写为着手点,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人物,归纳总结人物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了解到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材料,只要做到仔细观察,就可以将语文学科带入实际生活中。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主要原则
.联系原则
在小说里,对一些典型人物生动且形象的描写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止匕外,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相似之处。所以,在分析人物描写时一,不能静止孤立地探究,而要结合作者的思想、经历及社会背景分析,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分析人物的效果较为显著。
.辩证原则
所谓的辩证原则,就是将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应秉持辩证原则,人物是作者以多角度、多层面塑造出来的,具备仪态万千、复杂多样、立体可感等特征,应正确地抓住人物本身的性格、特质,分清轻与重、主与次、表与里的关系等,切不可妄加穿凿以实现对人物形象的全面掌握。
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基本特征
故事情节是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方式,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通过故事情节的塑造展现。此外,人物身上的矛盾也是突出人物个性特点的重要方式。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主角设计的,没有人物就等于没有情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认识人物时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编写提纲。例如,在小说《药》中,以“买药一吃药一茶客谈药一药无效”为主要故事情节,表达了当时百姓的迷信、愚昧等特点。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理解,很容易对故事情节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让学生深度思考,总结故事情节与人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比如,在《祝福》这篇文章中,祥林嫂原本是个朴实勤劳的农村妇女,如果祥林嫂生活在现代显然会成为一个生活安好的妇女。但是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受尽人们的轻蔑,最终在富人的祝福声中死去,这些情节的设置展现了在旧时代妇女所遭遇的悲惨命运。
.通过描写手法,感悟人物形象
小说的作者在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人物描写手法,而这些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叙述出生动形象的人物。作者通过描写手法给人物注入鲜明的特征,通过人物展现出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了解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才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使自己的文章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语句,让学生讨论该语句是从什么方面对孔乙己进行描述的。例如,学生找出在课文中描写孔乙己站着喝酒的片段,回答这是对孔乙己外貌和肖像的描写。之后,教师继续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孔乙己这个形象。教师提问:”通过分析描写孔乙己的语句是否能总结出孔乙己的形象?”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很穷。”当学生说完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总结:“孔乙己是个较为迂腐、麻木不仁、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社会背景更加深入地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想象当时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带来的迫害,这样,学生通过人物描写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人物的思想及形象,更能准确地把握小说中想要表现出来的主旨,提高了学生的解读能力。
.运用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是有机统一的。不管作者对人物精雕细刻还是粗略描写,都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反映主旨思想。分析人物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具体的描写方法,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对理解整篇文章有重要作用。几乎任何一篇小说在创造人物形象时都离不开肖像描写。人物之间的差异主要在肖像上,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年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会导致思想行为上的差异。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小说在突出人物时,往往抓住人物微妙的变化展现生活遭遇。例如,在鲁迅先生《祝福》这篇文章中,祥林嫂的变化是通过眼睛展现的。祥林嫂刚到鲁镇时,“只是顺着眼”,之后再到鲁镇时,眼角上带着泪痕,眼睛里也没有了光。当她到庙里时,神情舒畅,眼睛格外明亮。而四婶的一声吆喝:“你放着吧,祥林嫂!”“便使她的眼睛又一次深陷下去,精神不济:去世前“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展示出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都已经麻木了。祥林嫂的转变是生活经历所导致的,对于不幸的生活,祥林嫂抵抗过,但是在封建礼数的束缚下难以摆脱厄运,特别在当时封建礼教对妇女精神上的摧残与迫害。小说借助这一形象描写展示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一些错误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