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LICC课堂观察模式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打开文本图片集
传统教学评价中有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目的功利化,如评价多是为了考核教师,而忽视评价对教师发展性的功能;评价多是为掌控学生,侧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自己评价的权利少,处于被动地位.(2)评价内容知识化,着重于课堂活动中的书本知识,以讲授为主,且过分强调经典知识,脱离社会现实.(3)评价方法数量化,一方面,评价目标唯量化,不利于促进学习;另一方面,行为评价多集中于结果评价,忽略行为过程评价.[1]
本文应用LICC课堂观察模式于“力的分解”课的教学设计与评价,试图纠正传统教学设计与评价的误区.
一、LICC课堂观察模式简介
课堂观察的模式评价是现在教育界比较关注的科研课题,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漷与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在经过长达两年探索实践基础上提出了LICC课堂观察模式.LICC课堂观察模式包含四个维度[2]: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课堂文化(Culture),模式通过对当今课堂教学的研究、反思,认为对一节课的评价应该从教师、学生、内容、氛围四个维度展开,同时每个维度下存在着不同的观察视角,从观察视角出发又可以细分出不同的观察点(见表1).
LICC从四个维度做到全面聚焦课堂,运用技术改进教研,客观评价反思.该模式强调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LICC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复杂情境拆解为时间和空间单元,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应用LICC,也需要团队合作(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进行多向互动,促使该合作体的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应用LICC课堂观察模式于《力的分解》教学
(一)建立合作体
为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使课堂观察专业化,并更加有动力、持续,合作体依托县级名师工作室平台,请浙师大教育硕士导师作顾问指导,特成立以笔者为主体的长期合作小组进行课堂观察评价研究.
(二)课前会议——设计内容的思考
合作组研究教学内容、目标、策略、环节和评价方式,确定评价课堂观察的价值点,确定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教研文化和课堂文化等的观察点.首先,力的矢量性抽象难懂,为降低难度同时又有一定的创新点,设计了基于情境的模型教学策略、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理解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其次,我们的困惑是对“基于情境的模型教学”的实践不多,对于创设的情境和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把握;综合考虑,合作组确定本次课堂观察围绕“创新”和“困惑”展开.
(三)课中观察——观察点的确定
(1)呈现环节:A为有追问,B为有讲解,C为有多媒体,D全部包含.
(2)对话环节:A为有理答,B有生成话题,C包含AB两项.
(3)指导环节:A为指导学生演示实验、求解,B为指导小组合作,C为话语评价.
(4)机智环节:A为有机智表现,B为没有,C还能更好.
(5)倾听环节:A为教师点名回答,B为学生主动回答,C为学生主动提问,D为学生插话.
(6)互动环节:A为师生互动,B为同伴合作.
(7)达成环节:A为好,B为一般,C为留待下节课.
(8)自主环节:A为好,B为一般,C为不足.
(9)创新环节:A为实验资源,B为多媒体资源,C为学生灵感.
(10)民主环节:A为较好,B为一般,C为不足.
然后将上述记录部分课堂实录整理成表2.
(四)课后评价——设计与达成度的反思
第一,从课堂设计达成评价.以情境组织模型教学,以问题驱动学习,运用实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以明示的方式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对于作图法与计算法两种科学方法,进行显性教学,帮助学生迈出发展认知结构的关键一步;通过模型题的精心设计(注意层次性,避免机械重复,不能过偏过难)(如图1),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充分优化;组织着眼于科学方法和问题情境变化的问题组训练(避免追求烦琐技巧,注重生活化物理本质认识),促使认知结构充分发展.
第二,从课堂教学达成评价.问题驱动为观察点的设计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提问技能密切相关,学生对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进行了回答,但教师追问不多,指导学生以话语评价为主,从过程上看教师在提问技能上有待熟练并完善,需要进一步积累提升,教师的机智发挥对课堂的成功有重要的推动,以表2中第11问为例,设计解决该问题的方案是利用绳子张紧并在绳上施加拉力(如图2)求解,分解成等腰三角形,然而学生提出的方案是用绳子跨过树干斜拉小车,把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