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优化路径探析.docx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优化路径探析.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优化路径探析 摘要:“量感”即对量度的感知,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量感”,就是让学生拥有直观感受重量、体积、面积及长度等量态的能力,且“量感”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能力建立等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新路径,希望为实际小学阶段学生“量感”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优化路径 引言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量感”的目的是帮助其区分数与量二者的关系,提高学生估测能力,为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实际上,由于小学生社会经验、认知水平有限,难以理解平方千米、吨、亿等比较抽象的单位,加之数学教学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为学生提供体验量感的机会少,不利于小学生量感的培养。因此,亟需采取新的手段来提高学生量感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能够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而计量单位为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计量单位概念,而且能够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与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小学生“量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感官系统对数、量进行整体感知,尤其是关于空间、时间等计量单位的学习,能够强化学生的量感,对空间、时间观念有更深的理解,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以往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存在一定不足 小学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部分重量、长度等知识点比较抽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社会阅历有限,部分学生量感能力比较弱,这方面知识的实际学习中,若只是以口头讲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这方面知识,无法应用计量单位准确比较、估测,阻碍学生“量感”的培养[1]。同时,小学数学学习中,为学生布置的测量和感受物体长度、重量的任务比较少,且活动持续性不够,学生无法实现“量感”的感知、内化。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需不断优化量感培养的方法和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通过生活实物加深对“量”的感知 量与计量知识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学生在进行计量的过程中,就为“量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加之量感是人体感官系统对数与量的感知,学生量感的建立,更多地是依赖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即小学生量感是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但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的“量”只可意会,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所以,学习这类计量单位的时候,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体验“量”的机会,在具体体验中感知“量”的特性[2]。比如在学习“节约用水”这节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该主题向学生渗透“量感”,让班级学生相互抱一抱感受彼此的重量,然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颗1千克的白菜,25千克的面粉,10千克的水”这些资料,思考多少颗白菜、多少袋面粉是1000千克(1吨),让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计算出同规格的1000颗白菜、40袋面粉是1吨,然后让学生搬一搬提前准备的1桶10千克的水,计算1吨水是多少桶?,为了让学生体验1吨水有多少,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儿童游泳池装满需要50桶水的操作过程,启发学生思考1吨水,也就是100桶水能够装满2个这样的游泳池,在此基础上让小学生展开想象,我们家里的水龙头开一个半小时会浪费1吨水,那一天会浪费多少吨水呢?假如我们身边多个水龙头每天开一个小时,会浪费多少吨水呢?通过这种实际体验活动,让小学生理解1吨水有多少,获得“量”的独特感受,学会计量单位之间如何换算,且实现小学生节约意识的培养。 (二)利用实践活动强化“量”的体验 数学为我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灵活地将数学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凸显出数学学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3]。其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实际生活,而且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更好地服务生活,比如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关于“圆”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量感”和估测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关于圆的面积的实际测量的任务,让班级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二者间直接的联系,比如设置“生活中圆形的面积比较”这类活动,让小学生使用尺子对身边圆形桌子、圆形瓶盖、圆形盘子等实物进行实际测量,然后计算各物品的面积,使其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直观感受面积“量感”,深入理解圆形面积计算公式,实现面积计量单位“量感”的培养,当小学生在遇到圆形面积测量问题时,其脑海中能够快速地呈现出“量感”这一表象,便于小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来处理数学科学中的圆形面积问题。此外,在圆形面积计算知识学习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已学的各类图形面积产生的“量”,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面积计算公式,实现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深

文档评论(0)

罗康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