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VIP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二)明朝的政治体制1、明太祖废丞相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废丞相,权归六部)拓展探究: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1、历史原因:在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己久。2、现实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乱政。3、个人原因:明太祖个人性格因索。4、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最主要)5、前朝教训:吸取元朝灭亡教训。拓展探究:秦至清中央官制(丞相制度)的演变趋势秦:三公九卿制——宰相制度正式确立;西汉: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东汉:刘秀设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一分为三);宋: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元:中书省;明: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宰相制度废除;清:军机处,皇帝专制统治达到顶峰。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二)明朝的政治体制2、明成祖设内阁(1)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形成“内阁”。(2)职责: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3)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二)明朝的政治体制3、宦官专权(1)原因: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2)权力(1)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2)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3)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郑和航海路线图时间:1405——1433次数:7次(明成祖时期6次,明宣宗时期1次)规模:每次用船200多艘,人数2.7—2.8万。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评价:1、积极: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2、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拓展探究: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1、物质基础:明初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与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坚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史料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chái)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明史·郑和传》(1)根据史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证明明朝的国力强盛,扩大明朝政治影响;2、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扩展海外贸易;3、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二)戚继光抗倭1、背景:(1)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2)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海禁政策)。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2、结果:明廷派遣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三)欧洲殖民侵略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3)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边疆关系1、蒙古(鞑靼、瓦剌)(1)修长城(2)战争(3)册封: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