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汉犹太郡考
西汉的“太昌”(元朝六年以前的“奉常”)是一个负责国家祭祀和仪式的组织。它还具有为陵墓和城市服务的社会职能。之前有学者就“太常”能否视为一级政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深化了学界对西汉太常属性的认识。但在探讨过程中,学者们对一些关键问题尚有分歧,而对某些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理解也有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太常”属性和职能的认识。本文试图在重读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太常”研究的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太常”能否视作政区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能将西汉政区研究推向深入。
一 《汉纪六初元元年纪《中诸郡3所载汉代文献所见武帝神品》有一人一曰,武帝元凤二年,《天监六宣时期,三辅、方便、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今京
前人普遍认为西汉曾经设置了“太常郡”来统辖陵邑。学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看法,主要基于史籍中如下两条记载:
(元凤二年)六月,赦天下。诏曰:“朕闵百姓未赡,前年减漕三百万石。颇省乘舆马及苑马,以补边郡三辅传马。其令郡国毋敛今年马口钱,三辅、太常郡得以叔、粟当赋。”1
(初元元年正月丙午)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訾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2
两条记载均出现“太常郡”字样,似乎“太常郡”是西汉明确存在的政区称谓。如清儒周寿昌在为元凤二年(前79年)诏书作注时称:“以近畿便于输送,若他郡则远矣”3。周寿昌称诏书只适用于京畿,显然认为“太常郡”是一个固定的政区称谓。而周振鹤在《西汉政区地理》中提到,“太常与一般郡国没有区别,可当成一郡看待,事实上史籍亦有时称之为郡。”4此后,西汉存在“太常郡”称谓的观点成为学界共识,张焯5、胡剑6、孔祥军7在对西汉“太常”民政职能进行探讨时,便直接使用了“太常郡”的称法。
不过,仔细审读两条史料,前人的解读似乎存在偏差。我们先看“初元元年”(前48年)的记载。该条记载在“太常郡”三字后,还有一个“国”字。这个“国”无疑是指诸侯王国。西汉中后期的全国政区划分可以分为三辅、郡、国三类,那么初元元年朝廷颁布减省公田、苑囿以赈济贫民的法令为何只适用于三辅、太常和诸侯王国,唯独将汉郡排除在外?带着这样的疑问重读史料,不难发现初元元年的法令同样适用于汉郡,以往被理解为“太常郡”中的“郡”字应当与“太常”分断,而“郡”字正指代汉廷所辖诸郡,这段记载应当点断为“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同样,元凤二年的诏书也应点断为“三辅、太常、郡得以叔、粟当赋”,这份诏书乃适用于全部汉廷直辖区域,并非只是针对京畿的优惠政策。
对本始四年(前70年)四月所颁诏书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辅证笔者的上述看法。该诏书提到“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8。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对这句话的点断不甚准确,应修正为“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该法令只适用于除边郡以外的汉廷属地,因此朝廷在对诏令适用区域进行说明时,对“郡”作以限定,明确为“内郡”。这说明元凤二年、初元元年诏书中提到的“郡”都是独立的义项,专指汉廷管辖下的郡,而不应当与“太常”连读。再看始元五年(前82年)六月颁布的诏书,“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弟各一人。”9由于京畿和郡国举荐的人才品类和数量不同,诏书分别进行限定,于“太常”和“郡”之间作以分断,从而清楚地表明“太常”和“郡”是不同的指示对象。以这两份诏书为依据,我们有理由相信元凤二年、初元元年两条记载中的“太常郡”指的是“太常”和“郡”两种不同的行政单位类别。
其实,昭、宣时期的诏书,如下达对象只限于京畿,其书写格式为“三辅、太常”,而非“三辅、太常郡”。除了前面所举始元五年诏书,还可以元凤六年正月诏书为例:“夫谷贱伤农,今三辅、太常谷减贱,其令以叔、粟当今年赋。”10而班固在记述西汉史事时,若言及京畿,也都写作“三辅、太常”。如《昭帝纪》载元凤元年:“武都氐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额侯韩增、大鸿胪广明将三辅、太常徒,皆免刑击之。”又如《食货志》载武帝末年“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可见,东汉时代的士人仍十分清楚西汉没有“太常郡”的概念。后人有关西汉存在“太常郡”政区称谓的观点乃得自对相关文献的误读,应当予以订正。
从上面引述的记载来看,汉昭帝至汉元帝时期的诏书,若下达事项涵盖全国,存在着“三辅、太常、郡、国”的固定书写格式。而类似这种在行政文书中分述各类行政单位的做法,存在着更早的渊源。据介绍,湖南岳麓书院入藏的秦简中,有相当数量的秦令,部分秦令的标题为“内史郡二千石官共令”11。仅从字面来看,似乎秦代设置有“内史郡”。其实不然,这里的“内史郡”分指秦代的两类郡级行政单位“内史”和“郡”,这些律令是内史二千石官员和郡二千石官员共同执行的12。这一文书书写传统在汉初仍能见到。《史记·孝景本纪》载景帝后元二年“令内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