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1世纪格罗夫山地区的南极石化学研究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石材科学和天然化学经历了近10年的最佳发展阶段。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我国在2004年启动了月球探测的嫦娥工程。通过成功发射嫦娥一号、二号绕月卫星,我国已完成了无人月球探测“绕、落、回”的第一步聚,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根据嫦娥工程的总体计划,我国将在2013年实现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在2017年实现月球样品的采集并返回。与此同时,我国还将开展对火星、金星、小行星等太阳系小天体的深空探测。陨石是大自然馈赠的来自月球、火星、小行星等天体的岩石样品,为我国月球等深空探测科学目标的制定和科学成果的实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陨石学和天体化学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深空探测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深空探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
我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我国南极格罗夫山陨石的大量发现。1998年我国开展第一次南极内陆格罗夫山科学考察,首次发现4块不同陨石样品,实现了我国南极陨石考察零的突破。随后在1999年的第二次格罗夫山考察中,发现了28块陨石,包括一块火星陨石和一块灶神星陨石。在2002~2003年度、2005~2006年度、以及2009~2010年度的另外3次格罗夫山考察中,分别发现4448,5354,以及1618块陨石,共收集到的南极陨石总数超过1万块,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拥有南极陨石最多的国家。大量南极陨石的发现为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标本。
与地球岩石样品相比,陨石极为珍贵和稀少。不仅如此,大部分陨石样品类似于太空“沉积岩”,由形成区域和条件完全不同的各种集合体和矿物颗粒堆积而成,因此对微区微量分析技术有很高的要求。近十年现代分析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引进了大量新一代分析仪器,如大型离子探针CAMECA ims 1280和CAMECA NanoSIMS 50L, 热电离质谱Triton,以及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LAue001 ̄MCue001 ̄ICPue001 ̄MS)等,为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近十年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强调比较行星学的作用,特别是对地球形成与早期演化历史的研究,以及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的研究,比较行星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比较行星学的发展也受益于其与地球科学的融合。
本文试图总结我国近十年来在陨石学与天体化学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简要介绍国际上的一些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以供参考。
1 太阳系外颗粒
陨石中的太阳系外物质是太阳系形成之前,由超新星、新星、红巨星以及渐近线巨星等各种恒星的喷出物凝聚形成的产物,是太阳星云残留的原始尘埃颗粒,具有与太阳系物质完全不同的同位素组成。自1987年在陨石中发现了太阳系外成因的纳米金刚石以来,不同类型的太阳系外颗粒陆续被发现,包括碳化硅、石墨、刚玉、氮化硅、尖晶石和黑复铝石、以及硅酸盐等。这些太阳系外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元素的同位素异常,反映了不同恒星或恒星内部不同圈层的核合成过程。
1.1 太阳系外颗粒多元素同位素分析结果
太阳系外物质的粒度极少超过10 μm,大部分小于1 μm。因此,自2000年出现第一台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以来,太阳系外物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陨石样品原位太阳系外硅酸盐等的发现,以及太阳系外颗粒的多元素同位素分析。传统离子探针的常规束斑约20~30 μm,而纳米离子探针的一次离子束可小至50 nm,同时具有高的灵敏度和多接收功能,可以满足多达7个同位素的同时测量。利用NanoSIMS的高分辨同位素成像功能,在星际尘埃颗粒(IDPs)和原始陨石样品中发现了平均粒径仅为300 nm的太阳系外成因硅酸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10年引进了我国第一台纳米离子探针 NanoSIMS 50 L,利用该仪器的高分辩同位素成像技术,已在我国宁强陨石和南极格罗夫山陨石GRV 021710等样品中原位发现了大量太阳系外硅酸盐和碳化硅颗粒。
1.2 太阳系外物质
太阳系外颗粒的发现主要有三种途径:①将陨石的大部分物质酸溶后从很少的残留颗粒中寻找;②将陨石基质物理分选后,从特定粒级或比重的样品中寻找;③直接在陨石样品上原位进行同位素扫描。太阳系外物质的含量很低,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预富集处理,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化学溶样。用酸将陨石的大部分物质溶解掉,得到很少的酸不溶物,从而极大地富集了酸不溶的太阳系外物质的含量,包括金刚石、碳化硅、石墨、氮化硅、刚玉等。但是,采用这种方法显然不能发现硅酸盐等可被酸溶的太阳系外物质。由于太阳系外物质的颗粒很小,大部分集中在0.3~0.5 μm区间,因此采用冷冻ue001 ̄解冻破碎原始球粒陨石样品,然后进行粒度和密度分选,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