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便秘中医诊治
目录概况 定义 病位 病因 分型 辩证 治则 治法
概况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在所有人群中都很常见,发病率为2-28%,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加,老年人群中有15-20%有便秘症状者。
概况 中医最早有关便秘的论述见于《黄帝内经》,便秘之称首见于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但并没有作为病名,《中华医学杂志》1919年第5卷第3期刊登的“小儿便秘之疗法”首次使用“便秘”一词作为病名,一直沿用至今。
定义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者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
定义正常人是每日排便1-2次或1-2天排便一次。便秘者每周排便少于3次,并且排便费力,粪质硬结,量少。当便秘持续12周则为慢性便秘。
病位饮食---胃---脾---小肠---大肠---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脾胃与肠腑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则发生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肺。肝肾密切相关。
病因内因:饮食不当或素体阳盛 、情志失调、 病后及年老体虚 外因 :感受外邪 西医认为与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心理、肠道、全身性病变及医源性因素有关
病因饮食不当或素体阳盛 摄食辛热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致肠中积热,热灼便干,难以排出。或体质壮实,阳明热盛,肠腑燥结,便干难行 。
病因情志失调 忧愁思虑过度,情志内伤,或久坐少动,每致气机阻滞,腑气通降失常,传导失常,致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大便秘结。
病因病后体虚 因劳倦内伤或年老、病后,妇女产后造成体质虚弱,气血阴阳耗伤。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于滋
病因润,大便燥结;阳虚则寒从内生,浊阴凝聚,温煦无权,致大便传导失司,而热病之后,津液被灼,肠腑燥热,粪便干结,亦可引起便秘。
分型实证 热秘 气秘虚症 虚秘 冷秘慢性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
分型热秘 大便干硬,口臭唇疮,身热面赤气秘 大便秘结,欲便不能,甚则腹中胀 痛,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虚秘 面色恍白或面色无华,神疲气 或头 晕心悸,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便后疲惫或大便秘结难下冷秘 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 面色恍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
辩证望 闻 问 切 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 化。闻诊:凭听觉和嗅觉以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仔细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 程、现在的症状及其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切按病人脉搏和按抚病人脘腹、手足以及其他部位。
辩证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正如《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內者行诸外。”通过四诊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辩证望诊 神 色 形 态 面色 形体 舌质舌苔(实热:舌红苔黄而干,虚寒舌淡苔白而润)
辩证闻诊 听声音 闻气味问诊 生活习惯及现在症状 《十 问歌》切诊 脉诊 和 按诊
辩证实证 面色红赤,体质壮实,声高有力, 唇干口臭 ,舌苔黄燥或薄白,脉搏 有力,大便干结,腹满胀痛或 欲便不得,腹胀或痛,虚症 面色无华或恍白或萎黄,体质虚弱, 声低懒言,气促汗出,心悸头晕, 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以通下为主 清热润肠,顺气行滞益气养血,温通开秘
治法内治和外治 内服中药 外用 针灸、按摩、贴敷等
感谢聆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