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工程验收施工管理工作报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部工程验收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玉滩水库工程 ×××工程 ×××分部工程验收 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玉滩水库大坝枢纽工程施工项目部)2010年10月6日 目 录 TOC \o 1-1 \h \z \u 一、工程概况 2 二、单元工程划分情况 4 三、溢洪道***完成主要工程量 4 四、图纸目录 5 五、施工综述 5 六、试验检验 11 七、质量评定情况 11 八、碱骨料控制情况 11 九、质量事故和质量缺陷 12 十、施工大事记 12 十一、工程质量自评 12 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一、工程概况 玉滩水库设计和校核洪水位分别为351.60m和353.32m,相应泄量分别为3084m3/s和3569m3/s。溢洪道轴线呈直线布置,与坝轴线交角为112°37′,全长540.20m,包括引渠、控制段、泄槽、消力池、海漫、抛石防冲槽等。溢流堰总净宽36m,分3孔,每孔净宽12m,溢流前缘总净宽 ***是溢洪道经消能防冲段—消力池后的出水渠,目的是将水流平直顺畅地排向下游河道。***全长80米(桩号0+309.5—389.5),轴向235°。两侧边墙以5°角向外扩宽至70米,底板的纵坡采用i=0.05,底高程由314.71m降低至310.71m。底板为厚度0.5m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加强基础的抗浮稳定性,采用地基锚杆锚固措施。边墙采用扶壁式挡土墙和悬壁式挡土墙,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开挖平面尺寸80m×80m。 ***的开挖工作始于2009年3月,采用机械开挖的施工方法。临近保护层采用浅孔密爆,并预留保护层40-50cm。6月1日开始进行保护层的开挖,采用风镐和人工撬挖的施工方法,至设计高程经现场检验,不符合设计要求,继续开挖,直到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地质变化原因导致基础石方超挖。并及时进行基坑封闭。至9月11日完成该段全部开挖和垫层浇筑任务。 2.溢洪道***基本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地貌多属濑溪河一级阶地,地形平坦开阔,地面为耕地。北东—东面高(左侧),地形属山坡及坡脚,基坑开挖后左侧形成岩坡,设计坡比1:1,坡高10-15m,右侧为土坡,设计坡比1:1,坡高7-8m。地基为倾向下游的岩石地基,坡比i=0.05。坡面和地基按要求开挖成形,建基面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2.2岩性及分布 根据开挖揭露,开挖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土层和中生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段岩层(J2s2),第四系与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现自上而下分叙如下: ①新生界第四系土层: 土是由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在原地残留或经过搬运在自然环境下沉积形成的,本区为全新统近期产物,按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两种: A、第四系冲洪积粉质粘土:灰-褐黄色,团聚结构,层状构造。稍湿,可塑--硬塑状,含有机质和腐质植物根枝,有臭味。粉砂质含量局部增大,偶含植物残块。该层厚度2-7米,分布于濑溪河一级阶地上。随着溢洪道开挖而清除。 B、第四系坡残积粉质粘土:褐黄--紫红色,团聚结构,稍湿,可塑-硬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震反应中等,局部含砂岩碎块石。主要分布于山坡及坡脚一带,厚度0.4-3米。 ②中生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段岩层: 该套岩层该段出露岩层情况,自上而下分两层叙述如下: A、第二层砂岩(J2s2-2): 为浅灰~紫灰色厚层砂岩,粉细-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底部普遍含有石膏脉,单层脉厚度一般1~2mm。矿物组合中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其次为云母和岩屑。粉细砂状结构,本层在***岩性变化较大,厚度变薄,相变为以泥岩为主的岩性结构(参见剖面图)。局部夹透镜状和条带状粉砂质泥岩。该层分布于左侧边坡。 B、第一层泥岩(J2s2-1): 紫红色、暗紫色和砖红色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该类具有岩石岩性软弱,力学强度低,暴露于空气中易失水干裂,遇水软化等工程特性。该层厚度不祥,***基础位于此层上,该层厚度不祥(岩性以泥岩为主)。 2.3地质构造 该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东部,属川中褶皱带珠溪背斜的北东倾伏端,轴向北东,岩层基本水平,产状350-0°∠1-4°,岩层平缓,基本水平。 J2s2-1主要发育两组裂隙:一组产状220-280°∠60-90°,延伸一般3-15米,最长32米,间距一般0.5—3米,在泥质粉砂岩中极为明显,一般裂面平直,闭合-微张,无充填,多呈铁锈色。在泥岩中局部夹泥质,厚2-5mm,最大达30 mm;另一组产状330°∠70-90°,闭合-微张,延伸一般5-15米,间距一般1-4米,在泥质粉砂岩中明显,局部地段密集。一般裂面平直,闭合-微张,无充填,多呈铁锈色。 该项目按设计

文档评论(0)

文档服务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五年办公室经历,数据整理服务,及医院各种材料制度书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