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详注译文鉴赏.docx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详注译文鉴赏.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详注译文鉴赏 答友人论学 宋代·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释: 1.论学:论说学问。《礼记·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孔颖达 疏:“论学,谓学问向成,论说学之是非。” 2.林希逸:宋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3.逐字:一字一字地。 4.笺:对文字内容进行注解或表达个人见解。 5.转:反倒,反而。 6.曾颜:曾参 和 颜回 的并称。皆 孔子 弟子,以德行著称。 7.那:今作“哪”。 8.剥落:脱落。《汉书·五行志中下下》:“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近草妖也。” 9.皮毛:人的皮肤和毛发。泛指人体的浅表部分。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 10.流传:传下来;传播开。 11.禅:佛教语。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 。此处指佛理。 12.参:领悟;琢磨。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心思虑,排除杂念来参悟佛教的“妙谛”。 13.印可: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禅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维摩诘经·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 14.炼:烧制,提炼。 15.丹还:即还丹,道家术语,丹砂烧成水银之后,放置到一定时间水银又还原成丹砂,叫还丹。九还丹或九转丹,即经过九次提炼而成的丹药。 16.桃李:桃花与李花。 17.鹤山:宋 学者 魏了翁 的号。 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属四川)人。南宋理学家。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 西山 、 鹤山 之抱负,诚未可厚诬也。”按, 西山 ,指 真德秀 。 18.卖花担上看桃李:应为当时常用语,指时人“讲性理者,亦几于舍六经而观语录。甚者将程、朱语录而编之若策括策套”即只求理学诸书翻录一遍就空谈心性的求学习气。鹤山先生魏了翁在《答周监酒》中说:“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近思之,不如一一自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辨文采之资耳。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政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又:宋代马廷鸾(1222-1289)《题张氏勤有堂》:“世间义理尽无涯,桃李春风总一家。最恨一般浮浅学,卖花担上漫看花。” 译文: 答复友人关于治学的论述 宋????? 林希逸 如果想通过对每个字进行注释来学习儒家经典,并领悟儒经真意,反而会很艰难。当今,一个个的“儒学大师”,每逢遇到他人,张口曾参,闭口颜回。哪里知道,他们浅薄的皮毛之见脱落的地方(便暴露出他们的无知)。儒家经典的真意,其实并不存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之间。佛理要自身去参悟去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并等待丹药的还转。我直至今日还记得鹤山先生魏了翁对这些儒学大师的绝妙评价:他们只是在卖花人的担子上见过桃花李花(至于桃花李花是树上长的还是草上长的,他们是不关心的)。 简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对友人关于治学的论述作出了答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逐字笺来”的治学方法的态度。逐字笺,即一个字一个字地注释,并以此方式来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奥义。学转难,学习起来反倒是难以领悟儒家真谛的。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治学方法的否定。就实际情形来看,通过逐字注解来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当然是既蠢笨又可笑的,以此来治学,只会是缘木求鱼,自然是无法领悟文章的真谛的。从深层上说,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论题之一,即言意之辩。究竟是言可尽意还是言不尽意,经过长久的争论,最终“言不尽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正如庄子“言筌”的比喻,言只是“筌”,只是捕鱼的工具与媒介;而经义的旨意是“鱼”,是使用筌的目的。读书是为了获得“鱼”,即经义的旨意。倘不正视这一事实,只在“筌”上穷下工夫,只能距圣人的旨意愈来愈远。以此观之,“逐字笺”的治学方法自然是不可取的。下句中,写生活中的现象。那些只翻过语录、语类一类解说儒家经典的书,从未摸过儒家典籍的却自诩为“大师”的人,遇见他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在这里,诗人准确地捕捉到“大师”们高谈阔论的典型情态,生动地再现了“大师”们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风貌”,在看似平静的叙写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的揶揄、嘲讽之情。 颔联指出“大师”们的浅鄙。上句中,“皮毛”本指表面的、肤浅的东西,此处即指上文的“曾颜”。剥落,即剥去剔落或脱落。剥落皮毛,即皮毛剥落。在这里,指剥去曾子、颜子这些表面的东西。那知,今作“哪知”,哪里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哪里知道曾子、颜子这些表面的东西脱落后的“大师”(就如同表

文档评论(0)

细雨滴梧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