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培训课件 (2).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寒学》讲义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第 一 章绪论酱學長沙自有真崇作用心者的见第准信给度 勤奋不辍,传承发扬 崇对象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 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内 容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目 的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第一节伤寒学定义 《伤寒论》地位:是中医经典著作崇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 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 联系 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 础。崇自唐代以来, 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第二节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 剂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伤寒论》学术成就 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 中医学史由“理到“治”的质的飞跃,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器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 寒杂病论》,一偏外感, 一偏内伤。器《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 病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 并自成体系。《伤寒论》学术渊源 源与流,理到治 源与流《内经》 — 一 《伤寒论》 ——— 《温病学》姐妹篇《金匮要略》《伤寒论》学术渊源 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 ——-i-——-i-—— 从学术言是源与流的关系从内容言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 《伤寒论》成书:--------------------—--—---——--——--——---—--——---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在世,荆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 被后人称为“医圣”。成书约200-219年。 荆州的社会背景-局部繁荣发展当时医药发展水平-医学理论、临床、方药相当成熟器当时疫疾流行器立志医学-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度成书条件: 《伤寒卒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伤寒论》沿革: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1057年)《伤寒论》 《金匮要略》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伤寒论》 器宋本宋代林亿校正(原刻本不复见) 赵本明代赵开美复刻本成注本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伤寒论》版本: 南北朝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隋太医令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代王涛《外台秘要》日本的康平本与康治本《伤寒论》敦煌出土医书残卷(均在国外)《伤寒论》流传: 晋唐时期: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编次,使散乱的仲景原书得以流传,并 开创了方证相类的整理研究方法。王叔和,是伤寒学派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孙思邈,对《伤寒论》整理研究采用方证相类方法伤寒学发展: 林亿对《伤寒论》的校刊张许叔微着意发挥以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纲领※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阐述了伏气温病的机理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注重寒毒为病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是逐条全面注解《伤寒论》第一医家,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专著不断问 世,形成《伤寒论》研究第一次高潮 在晋唐、两宋研究基础上,更注重从《伤寒论》条文中探讨仲景辨证论治指导思想、治疗原则及具体辨证论治方法,使之系统 完善。明清时期:形成《伤寒论》研究第二次高潮 六经本质探讨:-------—----—--—---——--——--——--——--——--——--——--—脏腑经络说(李时珍)六经气化说(张志聪) 经界说(柯韵伯)形层说(程郊倩、俞根初)治法分经说(钱潢、尤怡) 重订修改(方有执、俞嘉言)维护旧论(张志聪、陈修园) 以方类证(柯韵伯、徐大椿) 按法类证(钱潢、尤怡)《伤寒论》原文编次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论点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吴鞠通银翘散、桑菊饮与桂枝二越婢一汤梁《温病条辨》承气汤系列与《伤寒论》承气汤复脉汤系列与《伤寒论》炙甘草汤※《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中大量和巧妙应用《伤寒论》方与法。温病学派有较大进展 研究重点仍是对《伤寒论》六经本质的探讨与辨证论治阐发。祝味菊认为六经本质是正邪相争黄竹斋运用中西医理论解释六经本源陆渊雷参合西医理论对六经病证进行阐释恽铁樵认为六经为六种病变的界说曹颖甫致力于临床运用近代:受西方医学与日本伤寒学派影响 器50年代:白虎汤治流行性乙脑,茵陈蒿汤治疗 肝炎浆60-70年代: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瓷80-90年代召开全国、国际性仲景学说研讨会 1991年成立全国

文档评论(0)

小布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