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承“耕读文化”,建设田野上的学校.docxVIP

传承“耕读文化”,建设田野上的学校.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承“耕读文化”,建设田野上的学校 作者:高明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2年第06期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耕读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得以传承的基因密码。现代乡村教育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应与传统“耕读文化”紧密结合,这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乡村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命题。现代乡村教育只有植根于“耕读文化”,胸怀充满生活气息的广袤深厚的田野,通过放眼自然、接触土地,才能丰盈儿童生命体验,厚植浓厚乡土情怀。 ????????上海松江区五厍学校,是一所地处黄浦江南侧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改革浪潮中逐步找准了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即基于乡村教育价值追求和学校育人需要,依托地域环境资源优势,传承“耕读文化”,脚踏实地、有根有脉地进行课程改革,探索新时代新农村学校教育新样态。 ????????一、坚守“耕读互喻”的耕读文化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以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基于此,继承和发扬“耕读”优良传统,重赋“耕读”的时代内涵,开展“耕读”劳动实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耕即劳作,是人生存和发展之根本;读即读书,是明理和成人之关键。五千年中华文化,耕读精神内涵不断升华。“以耕喻读”的耕读教育要求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促进教育顺应自然。 ????????耕读教育的要义中“耕”字当先,推崇劳动,让儿童在劳动实践中明耕读之精气,理耕读之本源,育耕读之情怀。耕读是“耕”与“读”在精神上的高度结合:有“读”之“耕”,可以明心见性,强健学生体魄,历练学生意志,修炼学生品行,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有“耕”之“读”,可以增长智慧,促进个性成长,担当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二、优化“吾爱吾舍”的耕读环境 ????????五厍学校位于松江区的浦江之南,隶属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泖港镇。泖港镇是上海市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的核心区域,耕田面积三万多亩,林地面积一万五千亩。五厍学校毗邻占地面积3000亩的上海五厍农业休闲观光园,周边区域内,家庭农场、葡萄园生产基地、现代蔬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水稻种植、蔬菜种植、油菜种植等传统农业活动交替耕作。五厍学校就矗立在这片田野中,称得上是一所“田野上的学校”。学校占地也有93亩,校园开阔。校内西南片有一大块适宜种植的空地,形成了田园与校园和谐共生的地域优势。学校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贯通历史与当下、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虚拟与现实,打造多维耕读教育空间。 ????????(一)充分挖掘自然田园 ????????充分挖掘区域自然田园的资源,不断拓展学校教育空间是实施耕读教育切实可行的第一步。将课堂搬进学校周边田园,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真实的田园环境,走进现实的农耕生活,体验“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实感,体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的情趣,体悟乡村农事的艰辛,把“粮心”植入学生心田,讓他们在“劳其筋骨”中历练、成长。这里的田园即校园,校园即田园。 ????????(二)巧妙打造人文田园 ????????1.田园味的生态教室 ????????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儿童的亲身体验,教室作为儿童校园生活的主体空间体验功能相对较弱,学校努力打造生态教室,对教室的功能进行拓展。学校每一个教室专门打造生物角,让田园的味道在生态教室里成长。由教师带领幼儿种植,让他们观察种子的生长,记录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特性和生长规律,并学着照顾植物。学生为每一盆植物都精心制作了“特色小身份证”,对自己领养的蔬菜、花草、小动物实行全程培养看护。教室功能得到拓展,使其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田园种植的场所,让儿童在劳动协作中,更加热爱班级、热爱集体、热爱劳动。 ????????2.责任田式的“耕农园” ????????学校在西南角开辟占地十余亩的空地,建成有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下的劳动实践基地“耕农园”。“耕农园”改造划分为多区域的种植空间,具体分为百草园、百花园、百蔬园、百果园四部分,各自独立、独具特色又融为一体,为学生亲近自然、与自然对话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我们将“耕农园”中的种植项目进行分割,让全校学生参与管理,做到一班一项目,定期组织学生入园参与种植、观赏、采摘、品尝、烹饪、成果展示等活动,每年九年级毕业班开展“留下生命痕迹”百果园毕业林植树活动。学生在沉浸式的劳作和反思中,获得了对自然最原始最纯朴的情怀,获得了对生活原汁原味的情趣体验。 ????????(三)齐心共建劳动家园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家校共育、亲子互动

文档评论(0)

爱分享的达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爱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