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香港流行音乐歌词中的都市形象.docVIP

浅析新时期香港流行音乐歌词中的都市形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新时期香港流行音乐歌词中的都市形象 内容摘要:新时期以来,香港流行音乐歌词中的都市形象在不同的历史分期呈现出鲜明各异的艺术特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社会性因素,而“港人”意识的变化则是其重要的心理成因,由此可分为确立期、膨胀期和消减期。这三个时期的歌词都市形象各有其规律和成因、成就与不足,但都反映出都市生活对人们的情感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香港 新时期 流行音乐歌词 都市形象 新时期香港流行音乐歌词中的都市形象,在本土意识确立时期(上溯至1974年,下至1983年),只简单呈现外部轮廓和概括性的特征,宣扬的是团结奋斗精神;从1983年到90年代末,都市形象愈发个性化,体现出香港人自我意识的膨胀;进入21世纪后,都市形象中的“港味”明显变淡,与香港乐坛整体青黄不接、难以复兴的尴尬局面相契合,是乐坛大势影响下的结果。 一.宣扬本土意识和奋斗精神 从1974年起,香港人不再把国语视作“正统”,开始普遍接受以粤语演唱的流行曲,原因之一是香港人的本土意识萌生并扎根。“移民一代”,也和本土港人的后代一样,开始觉得自己是香港的居民,自觉地为“港人”身份自豪。一旦本土意识确立起来,香港人就迸发出强烈的奋斗热情,为家乡香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且唱一曲归途上”——海外游子的归属感 新中国成立后,由大陆南迁移民来港的中国人,只把香港这座城市当作是暂居地,将自己当成过客而不是主人翁。“香港学者评论香港人的社会心态常常使用‘过客一词,意谓香港人缺乏乡土观念,视香港为暂时居留地,发现有更好的机会即会迁移他国。”[1]不过,由于香港与大陆分处两岸,当时又由不同的政府管辖,移民暂居的人逐渐在香港定居下来,日久生情,渐渐地有了“家”的感觉,不再像之前那样渴望重回内陆故乡了。他们的后代,一出生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香港人”的身份,更容易对香港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情感,会在离家和返乡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幼随父母移居香港的许冠文,在一次外出旅游后重回香港,将自己的返港心得写成歌词,即《铁塔凌云》,流露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感觉,只能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寄托在歌词上:“在远方迷雾/山长水远/未入其怀抱”“且唱一曲归途上/此时此处此模样”。在1974年,经弟弟许冠杰谱曲并演唱后,这首歌引起了香港人对于“归属感”的广泛共鸣,成为了代表香港文化的时代标志曲。无论是移民一代,还是本土出生的一代,香港人的本土意识都已经逐渐地确立起来了。 2.“仍愿翻百千浪”——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香港本土意识的确立,让原本具有内地特色的国语流行乐风潮渐渐消退,香港各个阶层开始普遍接受粤语影视剧和流行歌曲。与此同时,香港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让社会的中下层人士看到了向上爬的希望,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打赢人生的“翻身仗”。因此,香港本土制作的音乐作品开始变得比较注重表达香港人的自豪感、凝聚力和个人奋斗的精神。 1980年电视剧《上海滩》的同名主题曲,由香港著名词作者黄霑填词,“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比喻的是如滔滔江浪一般起伏不定、变幻莫测的社会状况,但历史的年轮总是滚滚向前的,要想不被时代浪潮拍倒在沙滩上,唯有在激浪中不断搏斗,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即使浪再大再多再凶,即使生活过得再苦再累,也要像歌词中说的那样“仍愿翻百千浪”。虽然歌曲名叫《上海滩》,看似写的是民国时期大上海的风云际会,实际上暗喻着香港在新时期可能会碰到的挑战和机遇,而香港人则要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抓住机会,努力拼搏,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3.“让洋紫荆永远盛放”——建設你我的家园 香港人在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在为建设香港作出贡献,香港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香港人付出的汗水与泪水。上世纪80年代前中期,很多香港流行歌曲都在鼓舞人们携手并进,共创美好家园,宣扬的是一种同舟共济、团结友爱的精神,以及对未来香港越来越繁华美丽的向往与憧憬。例如,由甄妮演唱的1981年版《东方之珠》的歌词就写道:“若以此小岛终身作避世乡/群力愿群策东方之珠更亮更光”。又如1983年的《洋紫荆》,先是铺陈香港之盛景:“霓虹灯光/购物天堂/自由都市”“百业繁旺”“有粒珍珠闪闪发光”,然后号召人们“齐心一致”“共谋方法”,为明天更美好的香港“再努力干”,“让洋紫荆永远盛放”。 罗文在1986年发行的歌曲《狮子山下》,歌中唱道:“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呼吁香港人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还用极具亲切感和地方特色的口吻诉说:“我哋(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流行歌曲,狮子山都成为了香港精神的化身,也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灵活应变的精神”[2]。不仅如此,狮子山已经成为香港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是联系香港人情感的精神纽带,也是港人共同奋斗经历的标志。 新时期初期的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