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歌曲的乡土情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语歌曲的乡土情怀 诗言志,歌咏怀。台语歌曲是台湾同胞用乡音抒发的心声,尤其是那些流传久远的台语老歌,是台湾同胞的集体记忆,积淀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情眷念。不同历史时期的台语歌曲,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风貌,反映了台湾同胞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诉求。 台湾是移民社会。早期移民中,以漳(漳州)、泉(泉州)、厦(厦门)汉族移民人数最多,其次是从广东迁台的移民,他们入台开发、建设家园,自然也从祖籍地带去了方言、习俗、信仰等民间文化,其中包括民间音乐和地方小调。 台语歌曲源自漳州小调、泉州小调、厦门小调等民谣。据考证,早年就有大量记录闽南地区民谣唱本的“歌仔册”从厦门流传到台湾。台语歌曲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闽南地区戏曲,如歌仔戏、南音等曲调唱段及民间宗教音乐的影响。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移植、翻唱,而是融入了新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无论是内容或曲调都有了新变化。 台语歌曲始于开台拓荒的台湾先民的传唱,是伴随着先民们在那片土地上筚路蓝缕、开启山林而孕育、而生长的。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台语歌曲从早期的民间歌谣发展到创作歌曲,形成了极富乡土情怀和地方特质的歌曲种类。根据大的历史时期的划分,台语歌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思想起思故乡 第一个阶段是清治时期。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已有一些福建沿海的渔民、农民、商人、海盗渡海移居台澎。明代后期,以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实际控制了福建沿海,促进了海峡两岸贸易活动,并有组织地将大批饥民从福建运送到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并治理台湾期间,更有组织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入台。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又出现数次移民高潮,至1893年,台湾人口达到250多万。 自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一波又一波或零散或成规模地从闽粤渡台的移民潮,形成了台湾移民社会。在长达300年的移民过程中,先民们离乡背井渡海来台,在台岛开发、建设家园,这种经历表现在精神层面就具有强烈的祖根意识。先民们在族谱、宗祠、牌匾、墓碑都会记载自己从哪里来;先民们在劳作之余会吟唱故乡小调来寄托浓浓的乡思乡情,这些小调经过口口传唱,孕育出了优美动听的民间歌谣。 台湾早期民间歌谣如《思想起》、《天黑黑》、《牛犁歌》、《台东调》、《丢丢铜》、《劝世歌》、《草螟弄鸡公》等,都广为流传。这些歌谣的曲调基本不变,内容则往往根据吟唱者的经历自编而有不同版本。《丢丢铜》是宜兰一带的民间小调,没有固定的歌词,是随情景的变换而即兴填词吟唱的。最典型的是《思想起》,以念唱形式叙述先民们从唐山过台湾的拓荒史,充满浓郁乡情,在南部民间就有50多种版本。 岁月沧桑,许多早年的民谣已蒙上厚厚的尘埃。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民间老艺人陈达根据恒春一带的民谣游唱各地而引起反响,一些早年民间歌谣如《思想起》、《劝世歌》等才逐渐为后人所知。“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谣,走不尽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描述的就是陈达怀抱月琴弹唱祖先流传下来的民谣的情景。 心酸酸望春风 第二个阶段是日据时期。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同年,日本以武力侵占台湾。从此,日本对台湾实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当局强制推行同化政策,迫使台湾人民学日文、讲日语,甚至生活习俗也要日本化,禁止台湾人民使用汉字,禁止民间宗教和习俗活动,台湾人民饱受了异族的奴役和压迫,苦闷无助的心情无处宣泄,只能私下偷偷吟唱台语歌谣寄托悲情。 当年在嘉义一带传唱一首歌谣《一只鸟仔哮啾啾》,内容描述了一只小鸟在夜里找不到自己的鸟巢,伤心哭叫,悲愤地质问是谁把我的鸟巢弄破,如果让我抓到他绝不善罢甘休。这首歌谣形象地表达了台湾同胞痛失家园、誓必雪恨的心情。民间传说曾有一支台胞抗日武装在诸罗山(嘉义)被日军镇压,勇士们唱着这首歌谣慷慨就义,故事极为感人。 1932年,由阮玲玉主演的上海影片《桃花泣血记》到台湾上映,电影公司为了招徕观众,根据剧情专门制作了同名台语歌曲进行广告宣传。这首歌曲由詹天马作词、王云峰作曲,被公认为是第一首台语创作歌曲。这首电影广告歌曲经纯纯演唱后,竟风靡一时。日本古伦美亚唱片公司见有商机,便聘请了一批词曲作者创作台语歌曲并灌制唱片发行。1935年,日本胜利唱片公司也开始灌制发行台语歌曲唱片。一时间台语歌曲兴盛,标志着由原先的民间歌谣发展到创作歌曲时期。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台语歌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词曲作家和一批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台语歌曲,其中“四月望雨”(即《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被誉为四大经典台语歌曲。这些词曲作家都具有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他们创作的台语歌曲虽然反映的是乡愁、离别、爱恋的题材,但内容情调贴近乡土、贴近现实,隐隐折射出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凉心境,因此引起广泛共鸣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