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吴带当风”.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吴带当风” 浅谈“吴带当风” 作者: HYPERLINK \o 籍忠亮 籍忠亮?? 来源:籍忠亮美术馆?? 浏览:281 ??2008-6-7 15:52:14??【字体:小 大】 “吴带当风”与被概括为“曹衣出水”的“曹家样”相对照,一起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对著名术语。对比这两种样式,有助于理解吴道子的风格魅力与艺术贡献。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流行于当时画界的口头语,但对曹、吴是指哪两位画家,存有不同说法。 “曹衣出水”一语非常形象地说明“曹家样”衣纹贴体的造像样式,它和印度笈多王朝的佛教造像样式关系密切,所以称为“梵像”。笈多王朝建于公元4世纪,5世纪末灭亡,7世纪前半又崛起,其5世纪的佛陀造像,衣纹平行密集,紧贴人体,好像从水中出来一样。 按《历代名画记》的说法,曹仲达师于张僧繇的弟子袁昂,他作为一个外国艺术家,要画中国画自然得向中国画家学习,凑巧的是他和吴道子都有张僧繇的遗传。但他所掌握的主要是中国画工具材料的运用与技巧法则,造型样式仍会烙有异国特征,所以自成一体。他的绘画已不可见,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自注“雕塑铸像,亦本曹吴”,现存北朝晚期至唐代的佛教雕像确实犹存“曹衣出水”式,可供研究“曹家样”。例如本页附图北周的石刻《佛立像》,衣纹虽经简化,但“出水”“帖体”的特征仍很典型。实际上,从这躯北周佛像可以看到,笈多样式并非仅仅通过曹国艺术家传到北齐,也由其他中亚艺术家或别的渠道和方式影响到建国仅晚北齐七年、疆域远远大于北齐、最后还灭了北齐的北周。所以应该说,薄衣贴体是北朝晚期至唐代部分佛教造像的中国版笈多样式,不是曹仲达一人的专利,只不过用“曹衣出水”来说明和形容这种样式,更能令人理解而且印象深刻罢了。 “吴家样”归于吴道子在宋代以后已无异说,它的“吴带当风”特征,在唐人的著述中就很明确。段成式所说的“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杜甫诗“妙绝动宫墙”,都既生动形象又很有代表性。他们的这种印象,主要在于吴道子画中人物动态与衣纹的处理,都取动势,因而产生当风飞扬的视觉效果,《送子天王图》与《鬼伯》都是如此。 可惜这两幅画人物太少,还不足于使人产生“满壁风动”的印象。宋代人物画家武宗元的名作《朝元仙仗图卷》,可以借来说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妙绝动宫墙”的艺术特征。那些奏乐仙姬们的天衣,伴着仙乐的韵律迎风飘动,似乎窸窣有声,可以设想若是放大到庙观的墙壁上,会有什么热闹动感。武宗元是专学吴道子的北宋大家,利用他的作品来了解吴道子的风格,应是可行的,何况还有现代学者认为《朝元仙仗图卷》也许是吴道子或其弟子所作的《五圣图》小样,很值得研究。 “天衣飞扬”的衣纹处理,所产生的效果是外张的,动感的,有虚有实的,非常适合画人物众多、层次复杂的大场面。“曹衣出水”正好相反,衣纹紧贴人体,产生的效果是内敛的,静态的,结实的,整体性很强,更适宜于雕塑。用于绘画,表现静立或趺坐的单体佛像与菩萨尚可,画人物众多、体态动作变化大、场面构成复杂时,可能就会不适应。这种样式,也只适用于外国与少数游牧民族衣制紧窄的形象,不能像“吴家样”适用于描绘宽衣博带的汉族服饰,特别是天衣披帛之类轻飘易动的织物。 处理贴体衣纹,需要以相当正确的人体结构解剖为基础,因为衣纹紧随人体起伏而变化,这在雕塑上尤为明显,而这一基础恰恰是中国古代雕塑家和画家所薄弱的。对人体结构解剖的精通,需要像西方古希腊社会、政治、文化、科学、宗教、哲学、美学等等方面条件的配合,才能达到,这些在古代中国都不具备。为此,中国古代人物造型艺术的人体知识进步缓慢,直到唐代,社会开放,为艺术家提供较多的观察人体(半祼)的机会,才有捷足的提高。唐代“曹衣出水”式的佛与菩萨雕像,人体部分就相当正确。 现存唐代人物画的人体比例结构也比前代正确合理而自然,可是却见不到贴体衣纹,这是何故呢?可能是因为“曹衣出水”式的衣纹,无论在笈多王朝的雕像,还是在中国的雕像上,都显示很强的装饰性,衣纹作平行的同心弧线均匀地分布在人体上,没有什么变化,主要靠人体本身的结构起伏呈现美感。这种衣纹处理在平面的绘画上,很难获得良好效果,而且过于装饰化,有违以自然为美的唐代审美口味。张彦远把评画的标准总结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共五个等级,“自然”高踞第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 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佛教及其美术传入中国,到唐代已有七八百年。绘画与雕塑的佛教造像,经历过早期的印度及西域样式移植,再与本土艺术融合,到公元五六世纪的南北朝就已汉化,成为主流样式。“曹衣出水”的外来样式,只是6世纪到8世纪的一股支流,它虽然新鲜,但毕竟不能和汉化的主流样式同日而语,所以不易见到。吴道子的“吴家样”正是集汉化样式之大成,最能显示和发挥民族特色,是汉化主

文档评论(0)

朝兵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原版文件原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