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教案 第7课 散文(三).docxVIP

《大学语文》 教案 第7课 散文(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3 PAGE 3 PAGE 2 PAGE 2 课题 散文(三) 课时 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素质目标: 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赏析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前任务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欧阳修、张岱的生平。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问题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 你了解欧阳修吗?你知道他写过哪些关于秋天的文章吗? 【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秋声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 传授新知1 【教师】赏析《秋声赋》 一、导读 《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3),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其诗流畅自然,词风婉丽,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代表作有词《踏莎行》,散文《醉翁亭记》。 整体感知 【师生互动】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认真阅读这篇文章,说说文章有哪些特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全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开宋代文赋的先河,是宋代文赋的典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问题1:这段文字中,显示声音变化过程的字词有哪些?从这几个字中,秋声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答案: 初、忽、其触于物也;变化比较急剧。 问题2:每一段变化之中,作者都对秋风进行了描摹,那么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比喻的修辞手法。 问题3:分别比喻成哪些事物? 答案: 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衔枚疾走赴敌的人马 问题4:对这些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哪些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答案: 气势汹涌,来势猛烈,令人紧张。很明显,这些特点和感受是秋声带来的,也是作者听到的秋声的特点。 问题5:对文章第二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 “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拓展阅读】组织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首写作者夜读,万籁俱寂时忽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他把秋声比为淅淅沥沥的小雨、澎湃的波涛、相互撞击的金属和兵士衔枚疾走,从不同的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描绘了秋声的状态。作者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详见教材) 【师生互动】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多次写“童子”,文末写“虫声”有何妙处? 2.欧阳修极力摹写秋声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3.秋声是无形的,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