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 教案 第11课 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docxVIP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 教案 第11课 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7 PAGE 7 PAGE 8 PAGE 8 课题 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 课时 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熟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礼仪 能力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 能够理解中国食文化、茶文化和酒文化的价值内涵,懂得鉴赏中国传统美食、茶叶和酒 素质目标: 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体会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礼仪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礼仪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案例导入(5 min)→传授新知(23 min)→探索活动(15 min) 第2节课:案例导入(5 min)→传授新知(25 min)→探索活动(10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案例导入 (5 min) 【教师】讲述“文化探寻”的相关材料(详见教材),并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 请思考: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你都知道哪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节日文化 通过讲述“文化探寻”,引导学生思考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知 (23 min) 【教师】讲解辞旧迎新——春节、慎终追远——清明节、家国情怀——端午节、情暖人间——七夕节、花好月圆——中秋节、孝老敬亲——重阳节 节日文化 一、辞旧迎新——春节 【师生互动】 【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中国传统节日”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春节的起源是什么?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春节是由岁首(一年开始的时候,一般指正月)的祈岁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虽然春节的时间是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在汉族地区,春节的节日活动可从除夕(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届时,人们不仅会身着盛装、合家团聚、拜谒尊长、吃团圆饭,还会开展贴春联、燃放爆竹、舞狮子、耍龙灯等节日活动。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内容与此大体相同,但又各具特色。 【知识链接】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除夕民俗”(详见教材),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的家乡在除夕有哪些习俗?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二、慎终追远——清明节 清明节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公历4月4日或5日。清明节的民间习俗是扫墓,以祭祀祖先,悼念亡人。 扫墓一般在清明节的上午进行。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包括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等,然后行礼祭拜。扫墓一方面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另一方面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一种传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师生互动】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详见教材),并扫码观看“惊蛰”视频(详见教材),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二十四节气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阅读、观看、思考、回答 三、家国情怀——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师生互动】 【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端午节的饮食习俗”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说一说,端午节有哪些饮食习俗?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端午节的节俗活动有沐兰汤(草药水),佩挂香囊,吃粽子,饮雄黄酒,悬挂菖蒲、艾草。此外,南方各省区会举行赛龙舟等娱乐活动。 四、情暖人间——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根据神话传说,这一天,牛郎、织女会在天河相会。而民间则有成年女子在农历七月初七夜间向织女星乞求心灵手巧的风俗,称为“乞巧”。 七夕节的应时食品以“巧果”(又称“乞巧果子”)最为有名。其主要食材有油、面、糖、蜜,经干烙或油炸制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造型。 五、花好月圆——中秋节 【师生互动】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说一说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中秋节因时值秋季正中而得名。中秋节俗称“团圆节”,在部分地区又被称为“女儿节”。中秋节的时间大多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一些地区是在农历八月十六。 旧时,一些地区的女子会在晚间祭月。祭月所用的祭品为月饼和西瓜等。祭品的形状皆为圆形,隐含着阖家团圆的意思。祭月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