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笔记分析和总结.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 365 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 844 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 1558 多种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 1892 种,集 16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 716 种。 《中华本草》成书于 1999 年,载药 8980 种。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中药学笔记整理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笔记整理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中药学笔记整理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中药学笔记整理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 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润 :便于切制。 中药学笔记整理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中药学笔记整理 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3.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 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 增强疗效。 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 煅:易于粉碎、煎煮。 煨: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烘焙:便于干燥。 4.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 煮:减毒,增效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燀: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 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5.其它制法 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 发酵:产生新药 发芽:产生新功效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中药学笔记整理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第一节 四气 1.四气(四性)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第二节 五味1.五味的概念: 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 2.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中药学笔记整理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能散——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中药学笔记整理 能行——行血-治疗血瘀证;行气-治疗气滞证 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证;芳香辟秽 甘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能补-补益-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能和-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 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性 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 苦味: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通泄-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 降泄

文档评论(0)

mph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上海谭台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10115MA7CY11Y3K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