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牛使之铭》版本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唐天牛使之铭》版本考 《大唐天柱使节》(原版本为《大唐天柱使臣志》)是20世纪90年代的文物工作者在福建省西龙县北部约4.5公里的爱普劳英山嘴发现的唐代摩岩石碑文。铭文下部损毁严重,但经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及霍巍、孙修身、林梅村等专家教授的初步考释①1,文意粗通,学术界已肯定其为唐高宗时期王玄策使团出使印度途经此地所留,认为对研究唐代中外交通、早期唐蕃关系等问题,均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为了进一步推动与该碑铭相关的初唐历史、对外关系史、历史地理研究,笔者拟结合《中国藏学》2001年1期刊登的该碑铭彩色全景照片和局部照片,从文献学角度再作进一步研究和考识,以补正此前考识工作中的若干不足之处。 一、 “出”字下“之”字考辨 铭题7字,居上,为自右向左一行横刻阳文篆书,各家原识读为《大唐天竺使出铭》。《中国藏学》刊登的局部照片,较以前公布的拓片清晰得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安才旦先生据此指出,铭题中篆书的“出”字,似更像“之”字。但霍氏在该期所载《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一文的注中仍认为:“因此字下半部破损过甚,姑存悬疑,容进一步讨论。”有鉴于此,笔者对照片作了仔细辨认,发现该字上部较清晰,作“”形,下部非常完整,很明显是一较肥厚的“一”形横笔,可以肯定不是“出”字的下部“凵”形。何况“出”的篆书是“”,“之”的篆书是“”,上部和下部的区别都十分明显。又,现存碑刻中尚未见“某某使出铭”的说法,倒是常见“某某人之铭”。因此,笔者认为安氏的意见是正确的,原来各家将“之”字识读为“出”字是错误的,应予更正。 二、 《唐显山》第6行为专字,有7个字,这4个字的关系 铭文正文为竖刻阴文楷书,24行。碑铭下半部毁损过甚,没有一行是完整的,所以各家识读者没有明确谈到铭文原有字数问题。然而据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和霍巍教授统计,整个碑铭连题“现共计残存222字”,又说“满行估计原为30—40字左右”。为什么每行字数作如此估计,原文未作说明。笔者考虑,如果此说确能成立,依各行现存字数在8—12字之间估算,原碑约有2/3的字已经缺失。 但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此种估计存在较大问题。最明显的是铭文正文和序基本上采用的骈文四六体载,这也是古代铭文最常用的文体。讲究词句对仗、平仄,分句字数对称相等,是其特点。照此推算,每行字应为19字,不会有30—40字,原碑缺失的字数不会有2/3那么多。 我们首先看第6行“反踵贯匈之国,觇风雨而来(下阙)”,下接第7行“逾山海而输赆”。不难看出,“觇风雨”与“逾山海”是对仗,由此判断,“而来”下当是“宾”字,“来宾”与“输赆”是顺对。“觇风雨而来宾”,直译为“侦候风雨情况而来朝见”,实即“冒着恶劣天气的危险来朝见”之意,与“逾山海而输赆”(“翻山越岭飘洋过海前来纳贡”)意思差不多,都是叙述唐朝恩威至广,使得异俗绝域之邦都来朝见。由此可知,在“觇风雨而来宾”与“逾山海而输赆”之间,缺掉了与“反踵贯匈之国”相对应的6字句。反踵、贯匈(胸),是传说中的异邦,据说那里的人脚跟在前(反踵),胸部有洞(贯胸)①2。另外,南朝人王融诗序有“离身、反踵之君,髽首、贯胸之长”句②3,离身、髽首,是说那里的人只有半个身体,或以麻束发。张铣注云:“离身、反踵、髽首、贯胸,四海国名。”如果在“逾山海而输赆”前补上“离身髽首之君”6字,文意便十分的顺畅。因此,笔者认为,第6行满行应是19字,除“反踵贯匈之国觇风雨而来”11字上面有1字(疑是“羽”字)属上句外,下面所阙即是“宾离身髽首之君”7字。 再看第16行“西瞰连峰(下阙)”,下接第17行“箭水,总万壑之源流”。由四六骈文规则可知,“西瞰连峰”句下当是“东(南)瞻”或“东(南)临”××(2字地理名词)之类的4字句,再下句则是6字句“览(揽)百川之箭水”,方与“总万壑之源流”成对仗。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对法,那就是“西瞰连峰,揽百川之□□;南临箭水,总万壑之源流”字数也是一样的。显然,第16行在残存的“西瞰连峰”4字下面,缺损了8个字,加上“西瞰连峰”前面的7字,满行也应该是19字。 再看第22行“懿皇华兮奉□天则,骋輶(下阙)”,下接第23行“穷地域,勒贞石兮灵山侧”。这2行文字是铭,前面的文字是序。在铭文出现之初,铭本来是整个铭文的中心,文字较长,一般称《某某铭并序》,后来文体演变,铭文通常带长序,序文实际上成了中心,铭却成了配角,铭的字数越来越少。不过,铭字虽少,规则却是一定的,那就是每句字数相等(偶有变例),以4字句铭为多,也有5字、6字、7字句铭,要求骈偶,两两协韵,所以一般是双句结束。从《大唐天竺使之铭》残存字句看,应是7字句铭,首句的“则”和末两句的“域”、“侧”,《广韵》均入“职”韵。首句“奉”字下原阙1字,经仔细辨认照片,该字所处方格内上部有一凹痕,下部却是平坦光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