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VIP

【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烛》教学设计 课题 《红烛》 课 型 诗词鉴赏课 学情分析 本诗的授课对象是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已学过本单元前两首诗歌作品,对意象有一定的认知。《红烛》这首诗歌中意象的解构、象征的运用、作者情感的解读,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 教材分析 《红烛》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的一首现代诗歌,也是本单元选取的五首诗歌中风格独特的一首作品。作为闻一多第一部公开发行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设计理念 《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是作者闻一多的象征。诗人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体现了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了解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闻一多格律诗派“三美”主张; 反复诵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了解本文的抒情脉络与抒情方式;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燃烧自我照亮世人、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了解本文的抒情脉络与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燃烧自我照亮世人、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诗歌朗诵,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 PPT、教学设计、视频。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有哪些与“蜡烛”相关的诗词?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课堂探究一:李商隐的“蜡炬”与闻一多的“红烛”有什么区别? 色 灰 泪 光 蜡炬 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殒、衰亡的躯体 象征相思的悲伤之情 红烛 红:赤诚、热烈 为了拯救世人,主动牺牲自我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烧得不稳,理想受阻 牺牲自我,拯救世人,为社会带去光明的理想信念 2.预习任务 (1)作者介绍、三美主张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主要作品有《红烛》《死水》。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最后一次讲演》 诗歌上提出著名“三美”原则。 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得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绘画美。 新月派诗歌的“三美” 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有节奏韵律、有平仄、讲究押韵,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在视觉上好像建筑一样。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绘画美: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诗歌的画面感。 时期 特点 代表人物 代表作 内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萌芽”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2)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寂寞的异国生活加上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什么寓意? 蜡烛”既包括“红烛”也包括“白烛”。 “红”字本身具有喜庆、热情、赤诚、热烈等寓意。 3.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分为

文档评论(0)

xftxxy5089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我是一个从事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