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
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1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 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 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
词人的悲苦心情。
2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 称“苏辛”。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曾多次上书,陈 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 安抚使,但都不久于职。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发展 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水龙吟是词牌名。 “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
目。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
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 建康。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 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
4
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
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
更引发出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
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
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
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这首词
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5
研读课文
1.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景物?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江天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比喻,清秀之美。满怀愁恨。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 的愁苦悲凉心情。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 苦和孤寂的心情。
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山景
落日
断鸿
6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提示】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
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
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
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7
上片小结
景色: 江天、山
景、落日、断鸿
上片:
动作:看、拍、会、
登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8
3.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
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历
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刘备:雄才大略— —赞赏,志在为国为民
忧惧国事飘摇, 桓 温 : 叹 时 光 流 逝 —时光流逝,北伐
无期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不学、不愿
用典
反 例
正
例
9
4.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表达
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辛弃疾此词结语,既自伤抱负不能实现,
又叹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写出了英雄失路 的孤独与痛苦。
10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
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收复失地的
壮志、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知音难觅的痛苦。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
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
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
深沉的爱国之情。
11
重难点解析
问题探究
1.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
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 者却连用两个“秋”字,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么?
12
【点拨】作者选取两个视角表现无尽的秋意。第
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了仰视的视角来描
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
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连、
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
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极一片秋色。第二个“秋”
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
13
写作特色
1. 寓情于景的写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
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
苦之情。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
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
体。下面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
”具体化了。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
14
词人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只有愁和恨。
因而在作者眼里,是“献愁供恨”。恰在此时,夕阳
西照, 一抹残晖似乎预示着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王朝
的命运;离群孤雁凄厉的叫声让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