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副词全的历时发展
对于完整的意义,“说文”中列出的义词基本没有出现在古代经典中。在古代中国,“泉”有两个主要意义。其中之一是动词,包括“保护”一词,这是主要用法。其次,形容词的“完整”和“整个”是有效的。当表示“全面”一类义的“全”出现于动词前时,“全”就逐渐虚化产生了副词的用法。关于副词“全”的产生时间,《汉语大词典》和一些虚词词典多引用《庄子·应帝王》中“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认为其中的“全然”是副词“全”加助词“然”复合而成的。但是我们认为这一例不太可靠,首先“全然”这样的复合形式不可能产生于单独出现的副词“全”前或同时。先秦时期单独使用的副词“全”尚不见,所以复合的“全然”就更不可能是一个副词了。其次《庄子》中的这一例“全然”基本是一个孤例,同时期甚至晚于此期的文献中均不见“全然”这样的组合形式。所以我们认为《庄子》中的这例“全然”并不是副词。副词“全”始见于汉代,但是用例极少。如“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全无悼远之志,反思念取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春秋繁露》卷10),“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春秋繁露》卷10)。以上前两例中“全”用于否定词后,含有“全然”、“完全”一类语义,其中第一例为《汉语大字典》所引。第三例“全”用于肯定句中,应该视为是总括主语的范围。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用为副词的用例开始增多。一种是“全”用为总括范围副词,多出现于肯定句中,语义指向其前的主语或其后的宾语,前者如“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三国志》卷11),“率土皆王士,安知全高尚”(梁武帝萧衍《直石头诗》),“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梁王僧孺《春思诗》),“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耳”(《世说新语·文学》),“菌一名地鸡,口未开,内外全白者佳”(《齐民要术》卷9),“神仙之事,未可全诬;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颜氏家训·养生》),“西晋以前字书,何可全非?”(《颜氏家训·书证》),“晋武居丧,每欲存宁戚之怀,不全依谅暗之典”(《南齐书》卷9),“今二公地处尊亲,仪殊百辟,鼓吹之用,无容全去”(《魏书》卷108),“快哉大福报,所愿皆全成”(《出曜经》卷27)。后者如“兼以北方政教严切,全无隐退者故也”(《颜氏家训·终制》),“或全失戒本,或脱露半”(《出曜经》卷13),“愿莫如是思维此念,欲得全断一切不食”(同上卷24)。其中前者是主要用法。
另一种是“全”位于否定词前,表示“全然”、“完全”一类语义,如“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颜氏家训·风操》),“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同上《风操》),“今虽小定,君弱臣强,全无纲纪”(《魏书》卷33),“若天全无应,臣亦谓上天无知,陛下无感”(《魏书》卷63),“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北齐书》卷35),“盲人掌机密来,全不共我辈语,止恐误他国家事”(《北齐书》卷39),“太子闻已,立地自扑。迷闷而绝,全不觉醒?”(《佛本行集经》卷20),“言论之久,全亡问佛”(《众许摩诃帝经》卷12)。“全”后出现的否定词主要有“无”和“不”两个,又以“无”更多见些。其中“无”是动词,“不”是副词。有时“全”的前面或后面有代表一定范围的名词性成分出现,如“齐朝士子”、“隐退者”、“河北士人”、“此家兄弟”等,但是从语义上分析这些句子中的“全”很明显都是表达“全然”一类含有夸张、强调意味的语义,而不是简单的总括主语或宾语。而当“全”的前后没有代表范畴一类的成分出现时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关于这种用法的“全”是表示范围还是表示程度,各家有不同的说法。因为这种用法的“全”既不同于典型的范围副词,其前或其后有表示范围的主语或宾语出现,“全”的总括语义指向其前的主语或其后的宾语都是很明确的。同时这种用法的“全”又不同于典型的程度副词,因为其本身还含有较强的“全面”一类语义。所以这种用法的“全”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这种状态既反映了范围副词和程度副词关系的密切,又可以解释何以“全”进一步发展出典型的程度副词用法。以上“全”的两种用法出现频率差别不是很明显。如《颜氏家训》中有副词“全”7例,3例是总括范围的,4例是表示“全然”义的。《魏书》中第一种用法略多,佛经类文献中则以第二种用法为多。
唐宋时期,副词“全”继续发展,出现频率有明显的增长。用法上有如下几种:(1)用为总括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其前的主语或其后的宾语,前者如“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杜甫《腊日》),“道骑全不分,郊树都如失”(韦应物《凌雾行》),“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坛经·忏悔品》),“一切众生全是佛身”(《祖堂集》卷3),“当时教化全因佛,今日威拳总属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