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培训课件:《艾灸疗法》.pptx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艾灸疗法

1、艾灸的定义

2、艾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艾灸的分类

4、操作

艾灸定义

艾灸法是将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艾条或艾炷,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灸法的主治和适应症

主治作用

适应症

温经散寒

风寒湿痹和寒邪所致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症

消瘀散结

气血凝滞所致的乳痈初起、瘿瘤等病症

扶阳固脱

虚寒证、寒厥证、虚脱症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病症

引热外行

某些热性病,如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甲沟炎等

防病保健

无病时施灸可防病保健

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法的分类???

一、艾条灸

艾条灸:艾条即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分为药艾条和清艾条。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部位,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是反复旋转的施灸。

二、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1-3cm的艾条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主要是通过将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多用于痹症、痿症、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

三、艾炷灸

艾炷:用手工或器具将艾绒制作成小圆锥形,称为艾炷。每燃一个艾炷,称灸1壮。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对皮肤刺激程度不同,分为无瘢痕灸(非化脓灸)和瘢痕灸(化脓灸)两类。

(1)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1/2-2/5左右而患者感到烫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晕而不起泡为度。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

(2)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此法注意事项:

1、在化脓期间需注意局部清洁,每天换药一次,以避免继发感染。

2、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疤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将选备好的间隔物置灸处,再把艾炷放在药物上,自艾炷尖端点燃。

(1)隔姜灸:用新鲜老姜,切成厚约0.2~0.3cm厚、直径2-3cm的姜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施灸部位,点燃。一般每次灸5~10壮,以皮肤红晕不起疱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到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多用于因寒而导致的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外感表症等。

(2)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3~0.5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一般灸5-7壮。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等。有消肿、止痛、拔毒、散结等功效。

(3)隔盐灸: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黄

文档评论(0)

haerqig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