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历史
授课人
课型
新授
课题名称
第3课土地改革
课时
1节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必要性)。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时间和主要内容。
3.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
内容
重点
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难点
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展示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来
二、课堂互动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网]
三、传授新知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史料1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史料3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教师:阅读课文结合材料你能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归纳: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教师: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史料4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史料5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必须得到谁的支持?而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巩固人民政权;必须得到农民支持;必须解决土地问题。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史料1195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
史料2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教师: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1:旧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学生2: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学生3: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史料1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195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教案-高一上学期物理粤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 第3讲练 七上 Unit 5-6(课本基础知识点梳理+练习)-冲刺中考英语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译林牛津版).docx
- 第3讲:函数与分析(一)(原卷版)-(走向中考)初三数学二模(寒假)讲义(上海专用).docx
- 第3讲:函数与分析(一)(含答案析)-(走向中考)初三数学二模(寒假)讲义(上海专用).docx
- 第3讲:引议联结 按部就班·怎样写好新闻时评-备战高考议论文写作要点突破(高考语文总复习).docx
- 第3讲:描写要细 叙事要实(内容空泛篇)-备战中考作文升格指导14讲(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
- 第3讲:描写要细 叙事要实(内容空泛篇)-备战中考作文升格指导14讲(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docx
- 第3讲:科学探究—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暑期预习讲义.docx
- 第3课 古代印度(原卷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部编版)).docx
- 第3课 古代印度(同步考试题训练)(原卷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课堂四件套(部编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