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诗词创作风格及本词创作背景

2.能够通过咏诵诗词,感受诗词意境,体悟诗人感情

3.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发兴趣以《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同时展示气势壮观的赤壁图片。导语:听到歌曲,大家能想到什么?(学生发表意见)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雄浑的歌声,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明确目标,走进作者

1、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朝廷罪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的思想复杂,儒、道、释思想在其世界观中既矛盾又统一,在作品中都有体现。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被贬后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三、诗词朗读,体会意境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读了这首词,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诵读,明确自己的感受:大气磅礴,雄壮豪迈。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阅读节奏和语气。然后选取优秀朗读者进行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四、品读语句,探究问题

1、赤壁的景色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明确:气势磅礴,壮阔雄奇

2、词中景物如何体现了赤壁气势磅礴,壮阔雄奇的特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明确:

明确:“乱”字形容了石壁陡峭险要的样子。“穿”字突出了它的高耸,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到赤壁那种巍峨的姿态。用“拍”来形容巨浪,突出了巨浪的力量之猛。“卷”字写出了浪花翻腾的景象。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3、讨论:一时多少豪杰,那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诗人为什么只写周瑜,诗人这里提到周瑜有何用意?

明确:仕途坎坷,年老无为。对英雄的仰慕,渴望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周瑜分析明确:

“小乔初嫁了”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雄姿英发”——英雄人物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才能,战场之上毫无畏惧,从容自若,一派大将风度。

4、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组交流,展示)明确: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但苏轼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身处逆境之中,既能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追求,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

5、课堂回顾:

感受整首词情感脉络的变化。再次诵读,感受体会作者感情。

五、评测练习

对全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答案:D

六、拓展思维、学以致用

在“乌台诗案”这场大火中,苏轼最终凤凰涅槃获得了重生,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敢,又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千年之后的我们未必会遭遇苏轼那样的挫折,但困难坎坷总是不可避免。当我们身处低谷,陷入迷茫时,我们不妨与苏子来一次穿越千年的心灵交会,向东坡借镜!请以“向东坡借镜”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赞壮观之景----叹难酬之志----抒豁达之情。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