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太宗对隋炀帝文学观的扬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唐太宗对隋炀帝文学观的扬弃

一、引言

作为隋唐易代大背景下的一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在战火中夺取了终结南北战乱的隋代帝祚,所以评论前朝得失,鼓吹自己建立的王朝合法性问题,自然成为探讨王朝兴衰之理离不开的话题。针对隋炀帝性格、才德与治国、文艺和文化政策,对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唐太宗一人的评价就多达几十条。从《资治通鉴》《贞观政要》《旧唐书》等史料中,可以看到这些评论的特点便是把隋炀帝作为一部反面教材,具有显著的鉴戒属性。而当唐太宗评论炀帝的目光放在文学领域的时候发现他对炀帝的文学创作的认知与对炀帝其人的评价是具有颠覆性反转的。如《资治通鉴》载:唐贞观二年六月,唐太宗就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知已至覆亡也。”唐太宗疑惑那个治理国家时常施以桀纣之行的昏庸帝王何故在文学创作中却有一股难得的尧舜之音?贞观史臣的魏征更是极力赞扬:“高祖初统万机,每念斫雕为朴,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多淫丽,故宪台执法,屡飞霜简。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其《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诗》及《拟饮马长城窟行》并存雅体,归于典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故当时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

这种存雅体、归典制、去骄淫、无浮荡的创作风格是被唐太宗、魏征及其他贞观朝同僚所极力推崇的,更是成为唐太宗贞观一朝的诗学理想。何以至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其背后的原因。

二、唐太宗对隋炀帝文学观的推崇及其原因

正如前文中评价的那样,隋炀帝的诗文既讲究华辞丽藻又追求远奥博深的内旨。这种内旨与唐太宗所推行的偃武兴文的弘文观念所契合,所以用文治去抚平战乱的创伤,借以恢复国力、发奋图强是唐太宗对现实的深层考量。隋炀帝和唐太宗同为在军旅戎马生涯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帝王文学家,其开阔的视野和胸襟造就了他们边塞诗的雄浑壮阔,对开启唐朝典正雅致之风有重要作用,所以两人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态度和看法是一致的。首先就边塞题材来说,隋炀帝的军旅诗刚健豪迈,慷慨质朴,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那种颓废低靡的诗风。其《拟饮马长征窟行》一洗颓风,变浮艳为清刚劲健,深厚质朴。这种变革既是对南朝以来浮靡、轻侧文风的变革,又开初盛唐边塞诗的先河,故而能将北方诗人的慷慨意气与南方诗人的细腻情怀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深沉蕴藉的诗境来。刘师培盛赞炀帝:“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唯隶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杨薛之作,渐浮隋炀,吐音近北,螭藻师南。故隋唐文体,力刚于王谢,采缛于潘张,折中于南体北体之间而自成一派。”唐太宗则极力效仿炀帝的边塞诗,他不光有与炀帝同题并且风格极度相似的《拟饮马长城窟行》传世,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同等题材的边塞诗,他和炀帝一起为盛唐边塞诗的开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次,唐太宗效法炀帝学庾信体。庾信本来是宫体诗的主要作者,其后期的诗文创作中一变清绮为刚健之风,由此成为促进南北文风合流的重要文士。据《隋书·五行志上》载炀帝“属文为庾信体”,唐太宗《秋日敩庾信》将庾信的清丽浮荡、富于辞采之美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他们都表现出了对雅正文学的推崇和提倡。《隋书·音乐志》载炀帝初为太子曾经飨于太庙,听到太庙中演奏音乐的歌辞很不雅正,于是上言:“清庙歌辞,文多浮丽,不足以宣述功德,清更议定。”唐太宗则想:“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主张将雅正之音用于促进政教的功用。这种提倡如若没有文学观念上这么多的共同点,我们很难相信一向将炀帝贬斥为昏庸无能的暴君的唐太宗会在泄愤之余端出炀帝的诗文来欣赏。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文学观在诸多的相同点背后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下文试做简要梳理。

三、唐太宗与隋炀帝文学观之分歧

隋炀帝与唐代宗文学观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文章的功用上,前文提到虽然二人都以帝王的身份提出了文章必须有益于政教,也采取了一定的政治措施去干预文学发展,但不同的是,隋炀帝杨广只是提出了政策,却没能矢志不渝地去践行理念,他所做的,要么纯粹用政令去棒喝当朝文人,要么带头写艳情诗,甚至色情的诗,实在是以一种偏颇去反对另一种偏颇,是违背文学特制的纯功利文学观。所以才会有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的评价:“所谓能言者未必能行,盖亦君子不以人废言也。”结合炀帝后期的文学实践就能看到,炀帝后期因贪念美色,无心治国理政,所写诗篇多虚浮缥缈,无存一点早期边塞诗的风骨,所以说,魏征此语实在是对炀帝最辛辣的嘲讽。相比于炀帝,唐太宗则一直本色当行,他反对释实求华,纵欲淫放,述《帝京篇》以明其雅志,唐太宗虽然提出了文章必须有益于政教,但同时他又重视文学的艺术特点,没有完全否定文采,主张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并举,并且认为国家败亡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