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湖南省周维高中地理工作室
PAGE
PAGE1
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的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2017年是高考地理试题以核心素养立意目标测评的首试之年,总体而言,试题彰显了地理学科特点,反映了现实社会要求,符合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是兼具人性化和导向性的高考地理试题2017年高考保持与2016年试题的平稳过渡,无大起大落,难度适中,围绕主干知识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了综合考查,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探究性试题比重增加
2017年高考试题改变传统上的学后再用,变成在考场上的现学现用模式。考生必须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材料迅速获取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然后结合情景进行迁移和应用。要完成好本次高考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材料、图像信息提取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只有能力过硬,才不会被迷惑。个别选择题对能力要求很高,只有认真仔细推敲,抠字眼才能选对。2017年高考考生的感受:学了的没考,考了的都没怎么讲过,有点云里雾里,空中楼阁的感觉。因为2017年试题探究的主体与高考考点关联度不高,以自然地理为例.应对探究性试题,养成一个良好思维程序相当关键。从题干文字图表挖掘隐含信息,建立地理情景,对照案例模型,找出原理规律因素,调用答题模板,组织学科语言,形成地理答案。
二、自然地理比重增加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选择题共11个小题44分,除第3小题考查人文地理外,其余10个小题全部考查自然地理。综合题36题24分以山西焦煤资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工业;37题22分围绕白令海峡展开,12分自然地理,10分自然、人文结合题;选做题自然与人文结合,43题偏人文,44题偏自然。自然地理部分分值超过60%,试题特点如下:(一)考点后移1.传统的自然地理主干知识基本不见踪影。比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考查很少,而水体运动和生物自然带的内容得到加强。2.关注跨学科领域知识,命题角度和视野扩大。由于这些原理和规律建立在大尺度的基础上,面对中小尺度,特别是微观尺度的地理环境时,这些规律和原则就面临着对接不上的问题。与此相对的是2017高考试题对于生物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与生物有关的试题占到80分以上,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二)淡化关联尽管水文、生物等要素得到了高度关注,但是这些考点的设问与教材的知识关联度并不是很高,有些仅仅只是一些概念上的关系。(三)强化应用自然地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寻找普遍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但是“例外”又远远多于“普遍”,同时还存在着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一到微观尺度的规律寻找,势必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甚至纠缠不清。
三、选做题最容易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3、44题为两道选做题,各10分。43题旅游地理以材料“茶马古道”为基础要求学生“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抓住“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前期准备什么”即可。44题环境保护以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的“红色荒漠”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该题的环境主体是森林,选取“课程标准规划”的案例,探讨人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佳途径。信息提要为南方地区、红壤丘陵;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红色荒漠。该题需搞清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与人工松林差别,两题都比较简单,容易拿分,建议今后考生可以先做选做题,避免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导致容易题失分,得不偿失。
四、体现核心素养,突出主题
以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11题为例,主要考查我国某地葡萄越冬双层覆膜技术,以“内陆地区葡萄越冬覆膜”为选题,突出自然因素的变化。信息提要为坐标图———时间与气温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寒冷期丰、枯雪年平均温度日变化和膜内温度日变化)。要求考生分析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寒冷期膜内温度日变化;判断可能所在的省区(区域定位)。依据课标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规范要求,首先,要对此题进行精准的区域认知。试题中提供的“我国某地”太过宽泛,“越冬覆膜”圈定于北方地区也不具体,结合图中的“气温日变化”才能准确定位为我国西北地区。其次,要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思考与气候相关的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植被覆盖度等。同时,还要区别膜外气温与膜内温度日变化的异同,突出了覆膜对自然环境要素的改造。第三,还可以延展思维,凸显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思考覆膜对植物生长(如提高产量和质量、预防自然灾害等)的影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