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克己复礼 .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5)乎?”(2?8)(1)色难:色,侍奉父母时应该保持的敬爱和悦的神色。难,不容易的意思。(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3)先生:年长者。(4)馔:吃喝。(5)是以为孝:宾语前置“以是为孝”。“复礼”之道:明孝道,要发自内心。孔子关于孝的其他言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孔子说,“世俗所谓孝,是指赡养父母。其实,人连犬马都能养活;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那么养犬马和养父母如何加以区别呢?”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讨论】你赞成孔子的意见。还是赞成宰我的意见?为什么?【评析】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复礼”之道: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1)先?”子曰:“必也正名(2)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3)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4),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5)而已矣。”(13?3)★(1)奚:什么。(2)正名:即正名分。(3)迂:迂腐。(4)中:得当。(5)苟:苟且,马马虎虎。【评析】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复礼”之道:要“正名”,明确权利和义务。(从统治阶层角度)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2)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1)齐景公:名杵臼,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2)信,诚然。表假设。“复礼”之道:要各守本分,包括国君在内。(从统治阶层角度)探究: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评析: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克制自己,控制欲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该做则做,不做则休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克己复礼》背诵章节:12.1、3.1、16.2、13.3半部《论语》治天下—宋·赵普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复:回归。礼:?禮一、“礼”是什么?「豊」天亡簋西周早期「豊」??尊西周早期许慎《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解释:小篆的「礼」,从「示」从「豊」,亦以声。又「示」谓奉祀之神,「豊」谓奉祀行礼之器,乃盈满祭器而陈以祀神曰礼,本义作「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之实际行为,乃吾人所当笃实践履者。《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禮祭祀、宗教艺术、文化道德、纲常人本、人性礼仪制度规范秩序周礼子曰:“周监(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