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论语选读自制总复习.ppt

高中语文课件:★论语选读自制总复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文——文字——理解诗歌——文学——赏析论语——文化——评价《论语》1.翻译2.小章的观点3.一篇的主张(篇和章之间的关联)儒: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例: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礼:举行仪礼,祭神求福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典章制度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仁亻二:人与人的关系(仁者爱人)父子君臣——父子——师生中庸:礼是外在表现,仁的内在核心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一、为政以德二、克己复礼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八、周而不比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十四、中庸之道政治主张修身与交往学习与教育哲学主张德政礼治、正名社会责任感仁爱观道德修养、义利观君子小人交往观教育原则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礼乐治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2.316.1(12.19)14.5正身:2.113.6(12.19)2.20节用爱民:1.511.1712.9先富后教:13.912.7要做好表率,以德礼导民反对君王横征暴敛“去食”“留信”是表现孔子对礼乐教化的重视有耻且格民免而无耻一、为政以德(周)礼崩乐坏:3.147.53.16.2516.2正名克己复礼:13.312.1112.1仁和礼的关系:17.113.3仁(孝)和礼的关系:1.22.817.21二、克己复礼一、礼崩乐坏:3.147.53.16.2516.23.14:孔子对周礼的推崇和向往7.5:礼崩乐坏,不复梦见周公3.1:季氏为大夫,应该用四佾,用八佾是对天子礼的僭越。6.25:“觚不觚”,说明当时社会礼不像礼,当时社会礼崩乐坏。(16.2)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大夫、陪臣出。推崇现实表现感慨态度二、正名克己复礼:13.312.1112.113.3正名:名正言顺“名”——名义、名分(等级制度)12.11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的是君王的权力和义务。齐景公关心君王自己的权利,不讲君王的责任。12.1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听、言、动三、仁和礼的关系:17.113.317.11礼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3.3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四、仁(孝)和礼的关系:1.22.817.211.2君子务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8不但要有孝行(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还要有孝心(色: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17.21君子守孝三年是因为内心不安(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宰我不知回报父母三年怀抱,心安理得将守孝缩短为一年,违反了礼治,不仁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敢不告14.21凤鸟不至,河不出图9.9楚狂接舆18.5长沮、桀溺18.6荷蓧丈人18.7晨门14.38荷蒉者14.39孔子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仁”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表现1.6一以贯之的原则:忠恕4.155.12“仁”“圣”的关系6.30管仲“大仁”“小信”的比较14.17孔子之志5.26问人、不问马10.17丧者7.9师冕15.42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9.10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五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内外兼修7.6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