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文/半隐Kune微博@半隐Kune
服章之美
如今服装种类款式繁多,随着年代和人们审美的变化,流行的样式一直在变。汉民族传统服饰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主流形制款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汉民族服饰发展,整体上呈现“一脉相承、因时(地)而变”的特征,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服饰体系。
汉服的基本结构体系由首服、体服、足衣、配饰组成,体服又包括小(内)衣、并没有某种特定的内衣称为中衣,而是相对于“上服”而言中间的一层。上服即外衣,裼衣,对免上服而言;中衣,对不免上服而言。中衣(又称裼ti衣,即古行礼时覆加在裘外之衣,相对于上服)、外衣(上服)、罩衫等。从基本形制来划分,汉服可分为衣裳制、深衣制、通裁制、以及罩衫等四大类。
并没有某种特定的内衣称为中衣,而是相对于“上服”而言中间的一层。上服即外衣,裼衣,对免上服而言;中衣,对不免上服而言。
礼服泛指贵族法服,也就是朝服祭服一类;特指后妃服饰。吉服泛指时节应景的吉祥服色,形制不拘,与纹样有关。
华夏霓裳(上)
“汉服”一词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服”指的是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现在的“汉服”则指汉民族的服饰。汉服复兴十年来,今人已经整理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汉民族服饰体系,对服饰史也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会对汉服的形制结合历史进行详细的介绍。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第一节衣裳类
古人把上身穿着的襦、衫、袄等统称为“衣”,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把下半身的穿着称为“裳”。《世本·作篇》:“伯余制衣裳”,又说“胡曹作衣”。伯余、胡曹都是传说中黄帝的大臣,是华夏民族最早制造衣裳的人。衣裳后来逐渐成为服饰的代称。
周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衣冠制度作为表达礼仪的重要层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上衣下裳的汉服体系便是这一时期形成;男装到汉魏时期,衣裳制逐渐式微,长单衣即衣裳类之外的服装统称。
即衣裳类之外的服装统称。
一、襦裙
“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汉乐府《陌上桑》中,就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描述。滥觞于秦汉,盛极于魏晋,消亡于隋唐。
在形容民间比较华丽的盛装、礼装时,也常用到“襦”一词,中晚唐尤多,并往往冠以锦绣纹样的形容词,如“连枝花样绣罗襦”。但是这和原本意义上的襦已经脱离了。此后“襦”一词在文献中也偶有提及。
襦有单、复之分。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襦的形制一般为短衣带衣缘下接襕襕,即衣身下摆延展的一块回围布料。。裙子则多为“破裙”指多幅布料拼接
襕,即衣身下摆延展的一块回围布料。
指多幅布料拼接。
阿斯塔纳出土襦裙俑偶(永昌国王拍摄)
甘肃出土襦裙(湖北晓雨提供)
打虎亭汉墓壁画
二、衫(袄)裙(现代汉服发展习惯称之为“襦裙”)(上)
自南北朝襦裙逐渐消亡之后,在唐代,原本内穿的衫(袄)子逐渐地位升高,形成了衫子长裙的便服式样。从隋唐时期的长袖上衫(袄),窄袖短身,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衣身逐渐加长,放量逐渐宽博,到明后期达到巅峰时期。领式袖式也逐渐多种互相搭配形成多种样式。裙装从最初单一的“间色百破裙”也逐渐向多种形态进化。
袄与衫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袄一般作为上服之内的衣服用于保暖,所以长度是稍微短于衫的,同样形制的一件衣服,袄比衫短几公分。也就是说衫袄本一体,两者是通用的。
正如前文提到,衣裳制男装几乎不存在于魏晋之后,因此以下基本是言及女装。
唐制裙衫
唐代女衫子身长很短,大多不及腰,五代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还将其发源附会至秦代,称“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宫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虽不尽可信,但至少可知时人观念中,衫子因身短又可称为“半衣”。初唐盛唐衫子袖窄,文物形象多如此,诗词小说中也往往有“红衫窄裹小撷臂”、“香衫窄袖裁”等描述。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唐代女装俑(百度汉服吧丝雨晨光供图)
图中女俑就是完整一套的唐代衫裙。
衫子领式有很多种。从壁画、绢画、陶俑等文物图像上看,有直领对襟、圆领对襟、圆交领等等,随流行而变化。引人注目的是,唐代衫子领口往往开得很低,尤其武周开元前后,酥胸半露的形象极多。作为日常普遍穿着的上衣,衫子的用料十分丰富,以较轻薄柔软的绫、罗、绢、布为主,颜色则紫、绯、红、青、黄、白各色均有,似无禁忌。较之于已经消亡的襦,一个大的区别就是少了袖缘袖口的缘边。
袖口的缘边。
唐代裙子的样式有多种,并且随流行而更替。初唐常见魏晋以来流行的间色裙,其条纹逐渐由粗变细密,色彩丰富,但以大红间以其他色为主,日本正仓院中恰有一件紫红绫间缝裙,便是紫红相间。魏晋至初唐,文献中有两色“双裙”、“复裙”、“间裙”等称呼,或许与此有关,也有直接以两色称之,如“绛碧裙”。这时也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