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红烛》教学设计.docxVIP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红烛》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起课件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红烛》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红烛》是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抒情脉络;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三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理清抒情脉络;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红色记忆:教师播放闻一多演讲视频

任务情境:

斯人已逝,精神犹存。近期,市图书馆拟开展一场“民国名人展”,由你来负责闻一多的展区。你认为哪个物象最能代表闻一多的一生?请你选择物象,拟定展区的主题,写一段文字来介绍闻一多。

选择物象:红烛

拟定展厅主题:燃烧的红烛,光辉的一生

一、知人论世,红烛映初心

在闻一多的展区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代表闻一多身份的标签。请你按照这些标签,为我们介绍闻一多吧!

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曾参加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后来加入中国民盟为民主而奔走呼吁。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毛泽东曾评价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这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19年,积极参与五四运动

1922年,美国留学,学习艺术

1925年,回国,办刊物,当教授,民主爱国活动

1927年,创建“新月派”

1932年,清华中文系教授。

1938年,带领学生一起转移到西南联大。

1946年,《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击杀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歧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1925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二、红烛赞歌,吟咏大比拼

范读美听,吟咏诵读(教师播放朗读视频)

朗读指导

3、请大家自由朗读,并尝试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4、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

四“扬”三“抑”:第1节“扬”——第2节“抑”——第3-4节“扬”——第5-6节“抑”——第7节“扬”——第8节“抑”——第9节“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三、细细研读,体会高尚情操

解构意象,探寻象征意义: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李商隐的“蜡烛”与闻一多的“红烛”意象分别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蜡炬”被分解成了“灰”和“泪”两部分。

“红烛”被分解成了“色”“灰”“泪”“光”四个部分。

请大家分析“红烛”的“色”“灰”“泪”“光”在闻一多的诗中分别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红烛的“红”

第一节,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

红烛的“红”象征什么?

(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烛的红色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把“这样红”换成“鲜红”,“吐”换成“掏”,哪个更好?

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红烛的“光”

红烛的“光”象征什么?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