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立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docxVIP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立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起课件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歌抓住白云、天空、北冰洋、太平洋等宏阔意象而写景状物,描绘了大洋之中洪涛奔涌的雄壮景象,讴歌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实际上则是以大洋的奔腾汹涌象征当时中华大地之上狂飙突进的时代潮流。此种潮流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和旧秩序,推动着古老的中国朝向全新的思想、文化、制度快步迈进。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新诗、郭沫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点,领会本诗营造的意境。

3.分析诗歌写作手法,探究抒情主体“我”的形象。

4.体会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写作手法,探究抒情主体“我”的形象。

看《觉醒年代》,回忆五四运动

情境任务:五月花正艳,青春红似火。五四运动104周年之际,学校文学社拟宣传郭沫若的五四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开展五四新诗朗诵会、五四新诗推介活动。

作者简介:新诗奠基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文体知识:“新诗”又称“现代诗”,是相对于旧体诗而言的,一般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主要特点是突破旧体诗的格律限制,押韵自由,语言接近口语,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写作背景:本诗写作于1919年9、10月间。此时中国乃至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民主、自由”的追求空前高涨,许多文学青年投入时代的大潮中,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提笔写下这首“力的赞歌”。

任务活动一、五四新诗朗诵会

活动说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校开展五四新诗朗诵会,号召学生们在诵读声中感受五四新诗带来的独特魅力。

1、播放经典朗诵

思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号”究竟该如何读?

2、把握节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诵读指导

(1)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滚滚的”:应该重读,读出大海的波涛奔涌的磅礴之势。

(2)啊啊!力哟!力哟!

“力哟!力哟!”像是在呐喊,又像是在招呼,读出一句比一句高的气势。

(3)“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要做重音处理。

任务活动二、解读意象品情感

任务说明:意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诗歌是靠意象来说话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出现了许多新意象。学校文学社刊开设“五四新诗”推介栏目。请你解读诗歌意象,探究情感内涵。

诗人用“无数的”来限定白云,一改白云轻巧飘忽的传统形象,使其具有了量的厚重;用“怒涌”来修饰白云,使原本轻盈的白云也沾染上狂飙激荡的情绪,成为抒情主体的情感外化对象

“无限”:形容太平洋面积之广、力量之大。

“推倒”:拟人手法,极具浪漫主义,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要把地球推倒。

开头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通过“怒涌”、“推倒”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的洪涛?

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这三个词可否颠倒顺序呢?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的糟粕文化;

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新时期的文明;

力的“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从毁坏到创造再到努力,是层层递进的。体现了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

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

在这首诗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