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解读与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解读与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浪漫之力与理性之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课程定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选录的第一首必读诗歌。第二课的另一首必读诗歌为闻一多的《红烛》,另两首自读诗歌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和雪莱的《致云雀》。

作为升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个主题单元,教材编写者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该单元的主题确立为“青春”,旨在引导刚刚踏入高中大门的15岁的少年“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迈好步入青春的第一步。

教材编写者为本单元设定的学习任务,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要求“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将该任务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相结合,则该课的学习任务可分解为“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蕴探究”“诗歌抒情手法探究”和“尝试写作诗歌”四项。其中,引导学生读懂诗歌是学习的关键。

【文本内容解读】

一、细读文本,感知重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约创作于1919年9月至10月间,由七个诗句构成。表面上看,诗歌抓住白云、天空、北冰洋、太平洋等宏阔意象而写景状物,描绘了大洋之中洪涛奔涌的雄壮景象,讴歌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实际上则是以大洋的奔腾汹涌象征当时中华大地之上狂飙突进的时代潮流。此种潮流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和旧秩序,推动着古老的中国朝向全新的思想、文化、制度快步迈进。

诗歌的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全诗之眼。主体部分的七个诗句,皆统辖于“放号”这一动作行为。“放号”即“吹号”,在郭沫若的家乡四川乐山一带的方言中,“放号啲意蕴比“吹号丰富,“吹号”只是一个客观的动作行为,“放号”则是在动作行为之外,另有一种豪迈的气势,蕴含着号声朝向四面八方飘扬而去的穿透力。

“立在地球边上”也值得咀嚼玩味。比较“立在地球边上”和“站在地球边上”,可发现“立”具有行动上的主动性,富于动态感。古诗词中的“独立小桥风满袖”“落花人独立”等,都不能替换为“站”。唯有“立”,才能尽显抒情主人公的潇洒或落寞。当然,与“独立小桥”或独立花前相比,“立在地球边上”既具有一份豪壮,又拥有少许失落。以一个体生命而与地球比肩,自是豪情万丈;只立身于边上,而不能置身于其中,则又有了局外人的些微落寞。

创作这首诗歌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学。郭沫若于1913年底离开中国,1914年初抵达日本东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毕业后考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身处日本的郭沫若感动于国内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气象,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开始了井喷式的诗歌创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创作出四十余首新体诗歌,著名的有《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这些诗歌虽彰显了强烈的五四时代精神,但诗人始终也只是作为旁观者、吹号者、呐喊者的身份出现在诗作的意象与情感的背后。

诗歌的首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貌似写实;实则写虚。白云“怒涌”属于反常识的表达。现实生活中,云白”必然伴随着“天蓝”和“风轻”。无数的云在“空中怒涌”的景象,或许只出现在强台风到达前的天际间,但那时的云只会是乌云。天空中当然也会出现“无数的白云”,但那时的气候一定颇为温顺,白云只是攒聚、堆叠、变幻,不会“怒涌”。诗歌从来都不是现实生活的情境实录。诗人愿意让无数的白云“在空中怒涌”,愿意用这样的景象来传递内心的情感,他便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去如此表达。为何要让“白云”“怒涌”而不是“乌云”“怒涌”呢?或许诗人仅只是认为此句中的云象征着积极的、进步的力量,应该具有洁白的品质。这一句,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变革力量的汇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气势。

第二句“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依旧属于想象之景。如果从当下的诗歌审美而言,此句内容较为空洞,情感缺少载体。该句中的“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是第一句的“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吗?如果这样理解,则诗歌的境界便被压缩。写作这一句时,诗人想象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抒情主人公将视线从仰望转向了远眺,在由辽阔高远的天空转入浩瀚无际的大洋的跳跃与转换中建构出新的时空景象。

第三句“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将视线从远期蹴为近观。网络上有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众多教学设计或课件中,均将该诗的创作背景设定为诗人从日本渡海回国时“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对于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赞歌”。此种背景设定其实是一种误读,或者说是主观臆造。查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念念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