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核心素养课件2(第3课时) (1).pptxVIP

《鱼我所欲也》核心素养课件2(第3课时) (1).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优教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系列《孟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导入本课的学习任务:1.把握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2.以古鉴今,思考孟子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赏读,学习说理艺术1.对比研读,说说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握本文论述风格。(1)第一组: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改句:生、义,皆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明确:孟子善用“比附”说理。比附,即譬喻、比喻。汉代王符在《潜夫论·释难》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孟子》中如“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就是运用“比附”来说理的经典例子。此处原文同样如此,是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

(2)第二组:原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改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

明确:原句中“弗得则死”强调了食物对于行道之人及乞人的重要性,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即使是“行道之人”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人”,也仍能保持羞恶之心,不食嗟来之食,进一步论证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在造成羞辱的程度上有递进的趋势,从而突出了施舍者的颐指气使与盛气凌人,强化了不可规避的两难处境中对“舍生而取义”的坚守。“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这种对举的表达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受。

(3)第三组原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改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明确:孟子善用排比,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之气势。铺陈排比不是简单重复,原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由家人到外人,既表现不管因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取“不义”,又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作者义正严辞和理直气壮。同时,也使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

多角度多层次构成排比的类似用法还有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精选从上古到春秋漫长时间中经过严峻磨炼的圣君贤臣的典型事例,选材角度异常精美:舜是农夫,后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是苦役,后殷王武丁用他为相;胶鬲是小贩,后辅佐周武王;管夷吾是囚徒,后齐桓公用他为相;孙叔敖是隐士,后楚庄王用他为令尹;百里奚曾是奴隶,后秦穆公用之为大夫。第一位成为人君,后几位成为人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都经过艰苦磨练而终有成就,这个排比构成的举例论证,使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明确:又如:刘成章《安塞腰鼓》中大量的排比:“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这些句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排比,造成文气充沛、气势汪洋的艺术效果。

小结:孟子以“善辩”著称,他自己曾经万分感慨又不无得意地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横行无阻,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

2.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研读,思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争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做人准则,如文天祥、秋瑾、李大钊等;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又常听老师、家长说,不要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见义勇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今天,我们还需要“舍生取义”吗?

预设:

文档评论(0)

crsky2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