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数列中a与S
n n
数列
之间的关系:
?S ,(n?1)
a ??
1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n ?S ?S ,(n?2).
n n?1
2、等差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a-a
n n?1
=d,(n≥2,n∈N?),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a、A、b成等差数列?A?
a?b
2
⑶通项公式:a
n
?a?(n?1)d?a
1 m
(n?m)d
或a ?pn?q(p、q是常数).
n
⑷前n项和公式:
n?n?1? n?a?a?
S ?na? d? 1 n
n 1 2 2
⑸常用性质:
①若m?n?p?q?m,n,p,q?N
?,则a ?a
m n
?a ?a;
p q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a
k
,a
k?m
,a
k?2m
,??,仍组成等差数列;
③数列??a
n
b?(?,b为常数)仍为等差数列;
④若{a
n
}、{b
n
}是等差数列,则{ka
n
}、{ka
n
pb
n
} (k、p是非零常数)、
{a
p?nq
}(p,q?N*)、,…也成等差数列。
⑤单调性:?a
n
?的公差为d,则:
nⅰ)d?0??a
n
nⅱ)d?0??a
n
?为递增数列;
?为递减数列;
ⅲ)d?0??a
n
?为常数列;
⑥数列{a
}为等差数列?a
n n
?pn?q(p,q是常数)
⑦若等差数列?a
n
3、等比数列
?的前n项和S
n
,则S 、S
k 2k
S 、S
k 3k
S … 是等差数列。
2k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⑵等比中项:若三数a、G、b成等比数列?G2?ab,(ab同号)。反之不一定成立。
⑶通项公式:a
n
aqn11
aqnmm
⑷前n项和公式:S
n
a1 qn
1
1 q
a aq
1 n
1 q
⑸常用性质
①若m n p q m,n,p,q N ,则a a
m n
a a;
p q
②a,a ,a ,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k(下标成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成等比数列)
k km k2m
③数列 a ( 为不等于零的常数)仍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正项等比数列a ;则
n n
lga 是公差为lgq的等差数列;
n
④若a
n
是等比数列,则ca
n
,a2, 1 ,
n a
n
1
ar (r Z)是等比数列,公比依次是q,q2,,qr.
n q
⑤单调性:
a 0,q 1或a
1 1
0,0 q 1 a
n
为递增数列;
a 0,0 q 1或a
1 1
0,q 1 a
n
为递减数列;
q 1 a
n
q 0 a
n
为常数列;
为摆动数列;
⑥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是常数列。
⑦若等比数列a 的前n项和S,则S、S S、S S … 是等比数列.
n n k 2k k 3k 2k
4、非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类型Ⅰ 观察法:已知数列前若干项,求该数列的通项时,一般对所给的项观察分析,寻找规律,从而根据规律写出此数列的一个通项。
类型Ⅱ公式法:若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S
类型Ⅱ
n
与a的关系,求数列a
n n
的通项a可用
n
S
公式 a 1
,(n 1)
构造两式作差求解。
n S S ,(n 2)
n n1
用此公式时要注意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分为二”,即分段式;另一种是“合二
为一”,即a和a合为一个表达,(要先分n 1和n 2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运算,然后验
1 n
类型Ⅲ证能否统一)。
类型Ⅲ
累加法:
形如an1 an f(n)型的递推数列(其中f(n)是关于n的函数)可构造:
?a ?a ?f(n?1)
?n n?1
?a ?a ?f(n?2)
?n?1 n?2
?...
??a?a
?
2 1
?f(1)
将上述n?1个式子两边分别相加,可得:
a ?f(n?1)?f(n?2)?...f(2)?f(1)?a,(n?2)
n 1
①若f(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
②若f(n)是关于n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
③若f(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docx
-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点.docx
-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docx
- 高中动词时态语态练习题.docx
- 高中非谓语动词讲解及练习.docx
- 高中古诗词分类汇总.docx
-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docx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docx
- 市科技局副局长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研讨发言材料.docx
-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上的讲话1.docx
- 关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docx
-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
- 在2025年作风建设专题“读书班”上的研讨发言材料(八项规定).docx
- 在县政府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docx
- 关于我市农村电商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 在某某区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会上的讲话.docx
- 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会上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的研讨发言材料1.docx
- 商务局委员会(商务局)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工作方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