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医院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023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2016年)。
主要症状:胃院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
脱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暧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
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
便滤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
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
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
议》(2010年)。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
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专贝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参考《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版)。
AI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
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
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1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粘膜皱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粘膜,陈红色瘢痕期。
22期:溃疡的新生粘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粘
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皖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
痛加重;暧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
白或薄黄;脉弦。
3.脾胃气虚证:胃脱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澹薄;
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4.脾胃虚寒证:胃脱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
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舌质胖,
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5.脾胃湿热证:胃脱疼痛,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感口苦;
恶心不适;泛酸;小便色黄短赤,大便粘腻不爽,舌质红,苔黄白
厚腻,脉弦滑有力。
6.肝胃郁热证:胃脱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
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
弦数或脉弦。
7.胃阴不足证:胃脱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
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
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1)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
海螺峭、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等。或
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如我院自制制剂柴胡
疏肝合剂。
(2)针灸治疗
选穴:中脱、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等。针刺手
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对于足三里选为佐助之穴,
采用补脾以扶助胃气。以上腌穴可以交替针刺。
(3)中药穴位贴敷:取中脱、神阙、胃俞、脾俞、天枢五
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加适量姜汁调
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8.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1)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
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螺峭、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
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如院内自制制剂胃炎保康丸。
(2)针灸治疗
选穴:中脱、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等。针刺手法以补益
为主。以上腌穴可以交替针刺。
(3)中药穴位贴敷:取中脱、神阙、胃俞、脾俞、天枢五
穴进行中药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