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VIP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

第PAGE1页共NUMPAGES25页

课题

16(2)《六国论》

课型

新授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掌握文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苏洵的人生经历和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感悟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苏洵及论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感借古讽今的行文意图,体察作者真挚而深切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二)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北宋的这种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解题

1.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2.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政论

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

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倒装省略句,实际应是“论六国破灭的原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四)文化常识

1.邑:一种原始的聚落形态,自从人类开始定居,就有了原始的邑居;城是由邑发展起来的高级形态,为带城墙的聚落。如王安石《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可见“邑”之原始与地域之小。城邑是古代城市的统称,也泛指一般城镇。

2.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地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朝分王、侯二等,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3.九州:古代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幽州,从雍州分出凉州。一般说“九州”,则泛指中国。如《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4.故事:旧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的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

6.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五)注音

弊在赂秦(lù)六国互丧(sàng)

率赂秦耶

文档评论(0)

xftxxy5089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我是一个从事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