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78条高考历史易混易错知识(实用!).docx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78条高考历史易混易错知识(实用!).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78条高考历史易混易错知识

(必修部分:中外历史纲要)

一、中国史部分

1.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切不可误以为其标志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

【阐释】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才是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阐释】个别同学认为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劳动果实是“公天下”,是非常理想的状态;而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此出现“家天下”局面是历史的倒退;任何制度的更替首先要看这样的制度是否改善了社会生产关系是否能提升当时社会生产生产力,或许从我们的道德价值观角度而言很多未必良善,但是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而言,社会的进步必须依托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作为依靠社会性生存的集合在满足生存必须前提下已经产生了财富的积累,社会出现了阶层区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先决条件已经出现且无法避免。这个阶段世袭制不仅是历史必然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因为世袭延续的合法性需要,他保障了前后领导者领导的延续性,让生产活动呈现出一定秩序的发展。

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

【阐释】衡量历史现象的出现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

4.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肯定。

【阐释】评价历史时间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反映人民的愿望、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为标准。

5.“春秋无义战”是指春秋时发动的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因此都是不义之战。

【阐释】评价历史时间不要过于绝对,应该“一分为二”地去评价。春秋时大多数战争都是争霸战争,掠夺土地和人口,给人民带来痛苦,故为不义之战,但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不义之战,如齐桓公改革时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攘夷是打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骚扰中原地区的战争,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稳定,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故应为“义战”。这个例子告诉同学们如何辩证评价历史时间的方法。

6.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学生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

①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体。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②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形式。指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③关系: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7.道家与道教混淆

道家是指春秋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就是一种宗教信仰了,它与道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本身就是从道家思想的理论结合从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生出来的一种宗教,道教兴起于东汉。

8.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据此误以为隋朝在历史上毫无建树。

【阐释】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国家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

9.科举制因士族衰落而兴起,误以为士族势力在科举制创立后便从此消失。

【阐释】实际上,科举制的创立仅仅是使士族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士族的败亡远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后。

10.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唐朝时作用仅仅是加强了皇权。

【阐释】政事堂宰相会议的设立有限制君权的作用。

11.贞观之治名垂千古,主要是由于国家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误以为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

【阐释】实际上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还仅仅是刚刚恢复,社会相对稳定而已。

12.隋朝大运河只能说是”开通“而不能说是“开凿”。

【阐释】因为诸如邗沟原来已经开凿出来了。春秋时期,由吴国的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

13.北宋实现了国家统一。

【阐释】北宋只是实现了局部统一,北方还有西夏国和辽政权对立,未实现“大一统”,随后实现大一统的是元朝。

14.两宋政权的“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其集权措施的弊端,误以为仅仅是由于其社会矛盾的尖锐。

【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sheng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