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丧葬礼节中的儒家孝道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丧葬礼节中的儒家孝道观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代中国维持家族式宗法社会正常运转的绝对需要。丧葬行为是儒家孝道思想形成的前提,孝道则是丧葬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正在强烈地呼吁着孝道的回归,这是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丧葬仪节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没有它,中国就没有伦理道德可言。《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衷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1,六三五]吉者,美也,孝即是美德。《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P6]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备温情但又不失庄严悲悯的丧葬礼仪,这些仪节也是根据人的道德情感作出的普遍性的规定。

一、“孝”的概念

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有“孝”字出现。什么是“孝”?《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3,P112]《说文·老部》:“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4,P483-P484]可见,“孝”与“老”有关。而主要阐述孝道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则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5,三]康学伟在其《先秦孝道研究》中对“孝”作了较为全面的规范和界定,他指出:所谓孝,就是伴随人类自身再生产而自然产生的亲亲之情,在阶级社会中,它是表现纵向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的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的总和。[6,P58]

二、先秦丧葬礼仪中的“孝”

“孝”不仅指对父母在世时的供养和抚慰,还包括对死后事宜的处理,这是对死后亡灵的尊重。《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P13]对在世父母的孝顺主要表现在供养敬爱之上,而对离世父母的孝首先便表现在丧葬之事上,通过丧葬之礼来表达对父母的尊重和哀思。《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5,四五]丧葬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孝经·丧亲章第十八》:“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5,六七-七二]

儒家经典文本中,丧礼的地位十分重要。《孟子·离娄章句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7,P145]《仪礼》记载了人在去世后如何处理死者遗体及下葬居丧祭奠的系列流程,《礼记》记载了丧礼的种种仪式与时人的丧礼实践,并阐发了丧礼的文化意蕴。

先秦的丧葬仪节大致包括招魂、沐浴、饭含、铭旌、小敛、大敛、出殡、下葬和居丧等诸多环节。古人认为人的生命由魂和魄组成的,人刚死的时候,通过大声呼喊或许可以让魂重归于体魄中。[8,P215]《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9,P343]人死之初,家人不能马上接受现实,希翼通过招魂来挽留亲人的生命。《礼记·檀弓下》:“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郑玄注:“复”,谓招魂。[10,二五二]“爱之道”即“尽爱亲之道也”。人死不能复生,“复”就是对亲人孝敬之情的具体体现。

为死者擦身换衣后,要在其口中放米和贝,这一仪节称为“饭含”。《仪礼·士丧礼》:“主人左扱米实于右,三实一贝。左、中亦如之。又实米,唯盈。”[9,P351]即用贝将米填入死者口中。“米”指所含之饭,“贝”即贝壳,是“饭含”所用之物。《礼记·檀弓下》:“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耳。”[10,二五三]为死者含饭用米和贝壳,这是因为孝子不忍心亲人死后口中空无所实。不用活人吃的饭食,而是用具有天然之美的米和贝壳为死者含饭。饭含礼也是人死后得到奉养的一个体现。

古代丧礼中的“为铭”是因家中有丧事需要让过往的人周知。《仪礼·士丧礼》:“为铭各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赪末,长终幅,广三寸,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9,P347]。把死者的名字写在死者各自生前所用的旗帜上,用作死者棺柩的标志。《礼记·檀弓下》:“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爱之斯录之矣,敬之斯尽其道焉耳。”[10,二五三]因为死者不可按形貌来区别,所以用死者的旗帜来加以识别。因为孝子爱自己的亲人,所以把亲人的名字写在旌旗上;因为孝子敬重自己的亲人,所以銘旌的大小严格按照尺度而不敢苟且。

《仪礼·士丧礼》:“三日成服杖。”[9,P367]死者刚死的两天,孝子只束发、围绖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