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丧葬习俗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关中地区丧葬习俗探析

关中地区的葬俗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丧葬文化,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葬俗的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这种历史的变化中,人们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繁复的礼仪。看似简单的丧葬习俗,其实体现了生者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追求、串联了生者间的人际互动和社群关系的整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丧葬习俗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使关中地区的丧葬习俗呈现出明显的量变态势,这种文化因素的变与不变,正是生产方式多元化和定居式农业瓦解的最直观的体现,也让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态度由向往变为对现实的追求。

丧葬;关中地区;葬俗

丧葬,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丧与葬。丧,亡也,从哭从亡;葬,藏也,从死在茻中[1]。丧葬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态度、仪式和处理方式,包括物质和行为等多方面内容。丧葬习俗不同于字义解释,它不是两条独立的发展路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仪式组合。

对于丧葬的研究,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视角。徐吉军先生[2]和张捷夫先生[3]从历史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丧葬礼仪过程制度,马惠娟先生[4]和李彬先生[5]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巫鸿先生[6]从美术学的角度解析了人对墓葬和死亡的精神认识。除开考古发掘的遗迹和遗物,人们对于丧葬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学的调查,并且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忽视了对关中地区尤其是汉族的观察。虽然关中地区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都遭受过各种文化的冲击,文化面貌的改变相对较大,但是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丧葬习俗,却在历史的动荡中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繁复的礼仪。丧葬习俗在关中各地虽有差异,但总体面貌略同,本文便以关中地区的渭南市作为分析对象。

一、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关中并非是一个行政地理区划,而是一个自然人文地理概念。从自然地理的视角来看,关中地区指秦岭山脉以北,子午岭和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广大地区[7]。南北宽约10-80公里,东西长约360公里,将近800里,故人们形象地将关中地区称为“八百里秦川”。关中地区在气候条件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从地貌单元上来讲,其主体为泾渭流域的河流谷地、黄土台地,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适宜农耕生产。

从人文地理的视角来看,最早提及并大量使用关中这个概念的,是司马迁编著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8]。由于不同时期军事战略目的的不同,关中的范围时有伸缩。

二、丧葬习俗的内涵分析

作为多种仪式复合体的丧葬习俗,其内容包括物质载体、礼仪程序和丧葬观念三个层面。这些内容层面在人们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严格的明文规定,而这些规定便一直以仪式流程的形式传承下来。

丧葬习俗的程序主要包括:初丧、发丧、吊丧、暖丧、成服、请灵、走村、迎饭、入殓、下葬和宴饮等内容。由于对于丧葬流程的描述,以往文章多有分析,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一)丧葬习俗的矛盾性

作为灵魂的居所,阴间一直为人所恐惧。它是包含着苦难与轮回的幻想地,是人们不愿意去触碰而又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在丧葬习俗的诸多仪式中,矛盾是一直贯穿于生者始终的态度。亲人的去世,对人们来说是悲痛而又不舍的情境。人们祭奠、吊丧、祈福,他们不愿意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离人而去。人们用数天的时间等待,等待生命重新回到阳间。可当人们真正意识到亲人已经去世的时候,对阴间的恐惧、灵魂的惊扰,又让他们对死者敬而远之。人们期望死者的灵魂能找到回来的路,但又不希望他找到家的位置;人们希望陪伴在他的身旁,却又担心他对人们造成侵扰。灵魂在这里似乎成了人们寄托的产物、自身利益的追求。

龙形的灵轿、仙境的灵堂、虔诚的祝语,人们以此希望死者能够成仙入圣,摆脱生前的贫苦,拥有渴望的生活。但当死者真正下葬以后,人们对他的祝语,便成了对自身利益的渴求,渴望在天上的死者能够让生者福祥、让罪者恕免。

这种生与死的利益矛盾,在各类人群中都广泛存在。在东南亚和台湾的许多土著民族中,直到上个世纪还存在着居室葬的风习。陈国钧先生曾经对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居室葬进行过详细的民族学的调查[9]。在十个土著民族中,除了阿美族和雅美族实行公墓葬以外,其他各族居民死后皆葬在屋内的地下。墓葬大多以石板覆盖或以石块围绕四壁并且多随葬日常生活用品。关于葬于室内原因,泰雅族认为可以得到亡灵的保护,邵族人则认为能防止被野兽撕咬,布农人不愿死者远离家门,希望在身边能趋于照顾,但又怕他变鬼害人。可以看到,这些土著民族既因为亲情舍不得死者离开,又害怕死亡的危险而与他们多有隔离,在表层上,他们是情感的;在深层上,他们又是功利的。

成仙与求仙的愿景,无不是一种逃避死亡、追求利益的手段,而这种手段仅仅需要简单的幻想、轻微的付出便可期许达成。成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