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丧葬制度解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蒙古族丧葬制度解析

摘要:元代是蒙古族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一些制度理所应当的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本文就从元朝时期蒙古族的丧葬制度着手,去挖掘和解析它們的丧葬制度有哪些形式,比如说它们的土葬,火葬,野葬等等,来探讨一下蒙古族丧葬制度的渊源与变迁。

关键词:元朝蒙古族丧葬制度形式

一、元朝时期的蒙古族丧葬形式

(一)土葬制度

当蒙哥罕驾崩后的遗体运往阿尔泰山的途中,护送的骑兵一路上把遇到的人,至少被杀了将近两千人”①。《元史》云:“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弥望平衍,人莫知也”②。明代叶子奇在《草木子》中写道:“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行,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③”由此可见,元朝当时的蒙古族中,土葬制度是非常的流行,包括伟大的成吉思汗,他也会选择土葬的方式来安葬自己。这种土葬的方式,表现了蒙古族崇尚自然,重视自然的生活习俗,这种方式也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

(二)火葬制度

火葬,梵语名为“荼毗”,译为焚烧的意思。然而在蒙古族的火葬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也有几个方面:“1、火化的时候不能只用自己家里的木材,死者的家属必须到处乞讨,收集到百家的木材,有“百纳”之意。2、由于意外死亡的普通百姓,需要把尸体装到棺材里面,和棺材一起火化,火化结束以后,‘或收骨而葬或者把骨灰撒于山河之间,任由其风吹飘散。3、一些王公贵族或者大户人家火化之后,他们的家人会把他们的骨灰收集起来,放在庙中供奉,以表悼念,会经常去祭拜”。

(三)野葬制度

野葬,也称明葬或者天葬。它的范围主要在牧区。“人死后用白布包好,选定日期,用车拉至荒野,卸下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并作标记,然后返回,归途中不准回头。尸体任鸟兽啄食。过三天以后,亲属要去尸体停放之地,查看尸体是否被鸟兽吃掉,如已被吃掉,认为死者已升天,进入极乐世界。如没有被吃掉,认为死者生前有罪孽,并在遗骸上涂黄油、撒酒等,以图鸟兽啄食”。这种葬式的意思是因为蒙古族是食肉的民族,生前他们吃肉,所以死后要把自己的肉还给鸟兽,还给大自然。

(四)树葬制度

树葬,又称风葬。《北史·契丹传》称:“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这是一种原始的丧葬方式,是由北方渔猎和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方式,和他们早期的树居生活有关。树葬的基本形式是将死者置于深山和野外大树枝上,任其腐烂。树葬多有二次葬,即:将腐烂后剩余的遗骨土葬,或将遗骨火化土葬。从结构上看,树葬可分为树架式和地架式两种。父母死,男女众人哭三年,将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大树枝上。也有将尸体置于大棚上,部落有公共树葬的场所。

(五)石葬制度

石葬制度是在很早就出现的一种古老葬制。在匈奴,突厥的时候就有出现。从清朝末期到解放前期,我国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一带仍保留着少数的石墓葬俗。这种石墓埋葬要立建标,其石头的多少,依平时所杀人数而定,所以这种葬法与战争紧密相关。这是蒙古草原牧民早期的埋葬方式,这种石墓在新疆,内蒙古一带均有发现。这种石墓是把石板侧埋于地上,成一四方形的围垣,然后把死者和殉葬物安置其中,最后再掩埋起来成为坟墓。这种葬法应该是古代游猎民族所共有的一种埋葬形式。

二、孩子的葬礼

以上的文章谈到了这么多的丧葬方式,但大部分是大人们的丧葬方式。那么,在元朝的蒙古族中,小孩子们死了以后,他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在孩子的葬礼中,表现出了两个特点:

(一)其他葬礼不能由女性直接操持,唯独孩子的葬礼少了女性不行;

(二)没有鬼魂一说,显得温情脉脉。

1、母亲葬孩子

孩子死了,没有那么多繁礼缛节,母亲得找块新白布,粗针大脚地缝个口袋,把死孩子装进去,背到大道中央或三叉路口,连口袋扔下便走了。过路人看见了,便把口袋托起,走到近处一个向阳背风的地方,揪起口袋底子一抖,就把孩子抖出来。有些人家,口袋里还放着孩子心爱的玩具、好吃的东西或碗筷等,路人把这些东西随便揣上一件,就可以回家了。

2、甘当“指路人”

大人死了,葬得越远越好,别人生怕染晦气,避之惟恐不及。孩子没过十二,灵魂还没有长全,不能成鬼,自己也找不到转生的人家,所以特别需要一个“指路人”。第一个碰到死孩子,把他从口袋里倒出来的人,就是孩子的指路人。孩子的灵魂跟着指路人回到家里,托生为他的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谁要把他的玩具拿走,他就寸步不离地跟他回家去。因此蒙古族地区有些缺子少孙的人家,往往仔细打听谁家把孩子扔在何处,好去做个“指路人”。

3、唤他再回来

当然,最高兴的自然是转生回来,再成为自己的孩子。如果三天头上,孩子还赤裸裸躺在那里,末被狼吃狗啃,说明孩子的灵魂还没有被领走。这时就不能像成年人那样,请个喇嘛念经赶紧把他送走,而是千方百计再把他领回来。因为儿子既末成人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