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仪式与情感表达:西方表述与中国经验.docVIP

丧葬仪式与情感表达:西方表述与中国经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丧葬仪式与情感表达:西方表述与中国经验

一、引言:谁之丧葬?何种情感?

近年来,被网友戏称为“坟头蹦迪”的视频不时在各类社交网络传播,甚至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注]参见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网站,.au/news/2018-02-21/china-cracks-down-on-rural-funeral-strippers/9470238,2018-4-4。类似现象之所以能够引起热议,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在主流观念中应该庄重、肃穆的场合,混杂了轻佻、甚至不雅的活动。案例所处的脉络是具体的,但其中蕴涵的理论问题却是一般性的:丧葬仪式如何表达情感?应该表达何种情感?这种“应该”又来自何处?

丧葬仪式一直备受人类学关注。对个体而言,无论身处何种文化,死亡是生理上不变的限制,但丧葬仪式却是多变的公共事件,不仅联系着死者亲属与社区,同时还关联着死者与生者两个世界。尸体处理、悼念形式、信仰体系、灵魂观念等体现文化特性的实践与观念,都可以通过丧葬仪式体现出来。无论是早期“摇椅上的人类学家”汇总的各地丧葬风俗,还是现代人类学家在仪式、宗教、世系群等框架下进行的研究,抑或是晚近针对科技发展、临床话语控制死亡的现代社会研究中,丧葬仪式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死亡通常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但是在丧葬仪式的研究中,情感因素的地位一直较为边缘,甚至被刻意忽略,这同“情感”在人类学、乃至西方思想中的整体地位变迁是一致的。西方思想传统中,长久以来有着扬理性、抑感性的传统,从韦伯的“铁笼”、到哈贝马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再到福柯的“规训社会”,各代社会理论家为我们揭示出的西方社会现代性的图景,都是基于无情感的工具理性原则。作为对这种趋势的反叛,20世纪60年代,一直被压抑的情感被各类批判理论推到前台,[注]郭景萍:《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社会》2007年第5期。人类学中情感议题也随即受到重视。

丧葬仪式总会存在一个主体问题,即谁之丧葬;而情感表达则存在一个规范问题,即何种情感。丧葬主体各有不同,但是情感规范是否也会依主体而变化?这里的规范不只是社会文化环境下所规定的情感表达规范,还包括并未言明的人类学研究者自身的规范标准。下文先梳理了西方学者关注该领域时的表述,随后表明这两个视角在分析中国经验时,与中国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场争论相呼应。西方学者在关于中国丧葬仪式时,希望建构出与中国的丧葬仪式主体相对应的“中国情感”,而忽视了反思其立论根基。

二、丧葬仪式与情感表达的西方表述

西方人类学不同脉络都有针对丧葬仪式中情感表达的研究,无论是早期法国年鉴学派和英国结构功能主义的综合性民族志,还是将心理与情感因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化—人格学派与情感人类学,都有一些研究提及到丧葬仪式中的情感因素。纵观上述各脉络,绝大部分表述都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即丧葬仪式中情感表达的多样性与强制性。

(一)丧葬仪式中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丧葬仪式上会出现哪些情感?如果将情感看成一端是平静,而另一端是激烈的连续谱,那么西方学者表述中丧葬仪式上的情感,对应着连续谱上多个情感强度。从塔希提人的相对平静、克制,[注]RobertI.Levy,Tahitians:MindandExperienceintheSocietyIsland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3.到我们日常较为熟知的悲伤与哭泣,[注][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再到“怜悯、恐惧、尊敬”,[注][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44页。最后到伊隆戈人“悲伤带来的愤怒”、[注]RenatoRosaldo,“GriefandaHeadhunter’sRage”,InEdwardM.Brunered.,Text,Play,andStory:TheConstructionandReconstructionofSelfandSociety,Washington,D.C.

呈现多样性似乎是人类学的跨文化视角题中应有之意,但西方表述中的多样性,大都以多层次的形态展现。首先,这种多样性表现在跨区域比较中,这是人类学中较为常见的呈现方式,尤其是地理距离较为接近的不同文化之间,对比造成的反差就更为强烈。例如,同处于美国西部平原上的不同印第安人部落之间,“日神型”的普韦布洛人拘谨、节制,他们在葬礼上的情感表达也有同样的特点,避免冲动的情绪,丧葬仪式从简,使这一切尽快过去;西部平原上的其他印第安部落则是“酒神型”文化模式,他们毫不节制死亡带来的痛苦,成员被期待在丧葬中表达极度的个人悲伤。[注][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