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及文化透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及文化透视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丧葬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最后处置仪式和对生命体死亡超越的一种寄托。中西方传统丧葬在举办主体及程序、墓地选址及建设、丧葬基调、丧葬用具等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外文化的不同。受中国城市化建设以及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影响,中国现代丧葬仪式开始呈现出程序化、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摒弃封建迷信的同时,中国应该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文化最强音。

丧葬文化;丧葬习俗;传统文化;文化差异;文化传播;比较研究

中国素有“生老病死”“乐生送死”的说法,死亡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也是人生最后的归宿,而丧葬则是人类对一个生命最后的处置仪式。自远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丧葬习俗。人类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对生命体死亡超越的“一种寄托”[1]。从时间点上来看,可将其分为葬前、葬中、葬后三个时间段。因此,有学者把丧葬礼仪定义为“围绕着人类的死亡事件展开的,贯穿葬前、葬时、葬后的时间线索的一系列礼仪活动。”[2]

国内外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别性或者民族性丧葬习俗文化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有关中西方丧葬礼仪的相关研究也有学者涉猎。如崔吉城对韩国、日本和中国在葬礼中的哭泣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三个东方国家都具有葬礼中哭泣的习俗,但是在克制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3]。靳凤林从个人死亡与天地变化的关系、与家庭存续的关系以及与人生理想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死亡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比较了基督教的死亡文化[4]。郭金秀探讨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宗教因素在丧葬礼仪中的差异体现[5]。本文将以山东高密的丧葬习俗为例,从中西方传统丧葬习俗的差异之处入手,透视中西方文化在传统丧葬习俗中体现出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习俗的影响。

一、中西方传统丧葬习俗的差异

于人类而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其寄托哀思的相通之处,随着一个生命体在身体存在上的结束而对生命本身表达敬意。中西方都关注逝者的往生,对魂魄的归属持有美好愿望。中西方对死后的世界虽然描述不同,但都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共同点,认为世间行善之人死后其灵魂将去往丰衣足食、无需劳作之处,尽享人世间未闻之极乐幸福;而作恶多端之人,其灵魂需要经过炼狱般的煎熬,得到应有的报应。但是在传统习俗的表达方式上,中西方存在着诸多巨大差异。

1.举办主体及程序差异

中国传统葬礼的举办主体是逝者的家族或宗族,主要在逝者的家中或其宗族的祠庙举办,亲属请来阴阳道士作为人间与阴间沟通的媒介,举办一些法事活动,为逝者安神驱鬼,同时为其家属祈福。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一般自逝者去世开始,延续时间较长,贵族之家停灵即可达49日,一般平民家庭多为逢逝者去世之日起七日做法事,从头七开始,一般做到五七,最多可能到七七。其中的主要部分——葬礼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步骤:报庙、送汤、出殡、圆坟。“报庙”发生在逝者去世当天,由逝者子孙从家里一路哭喊到其居住地路口,用哭声报告逝者去世的消息。“送汤”是指在出殡以前,逝者子孙将祭祀食物送往挖好的墓地。“出殡”是葬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发生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三天、第五天或第七天,将逝者运往墓地,途中不可使逝者遗体见光,其本家子孙一路哭喊跟随。家境富裕的人家还会雇佣舞狮子、唱戏班等前来表演,以示孝心。“圆坟”发生在出殡后次晨或五七,逝者本家男性为其坟头添土,将坟头变为饱满的圆形,并焚烧冥币,以示圆满入葬。

鉴于其宗教社会性质,西方传统葬礼的举办主体往往是宗教教会,举办场所在教堂,牧师在逝者去世之前就来倾听逝者的临终忏悔,为其主持清洗更衣,并举办弥撒,组织教会人员为其唱赞美诗,举办追悼会。在追悼会上,牧师会介绍逝者生平,组织参加追悼会的人员为逝者祷告,直至主持下葬仪式。

2.墓地差异

中国墓地的选址讲究风水之说,注重天人合一,依山面水。从墓地选址、墓地规模及陪葬品可见逝者的身份地位。根据中国的传统,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有相通之处,所以可见自秦始皇起的历代皇帝为自己的墓地选址耗时耗力,以找到庇佑自己皇朝和子嗣的风水宝地。如秦始皇陵参照皇宫而建,墓地的建设耗时多年,劳民伤财,各功能区一应俱全,甚至需要真人殉葬。普通人虽不及皇帝贵族,但也尽可能用不同质地的陪葬品为逝者提供死后所需的用品钱财。墓地前面大都立有墓碑,多为大理石质地(也有普通青石或水泥制作),石刻记录逝者的名字、生卒年份以及立碑者的身份,立碑者多为其子女。

西方人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与教堂密不可分:出生时的洗礼仪式、成年后的结婚仪式、去世后的丧葬仪式都在教堂举行,很多人的墓地也在教堂旁边。因为教堂在城市或者乡村都随处可见,所以墓地与人们的现实空间并无距离。重要人物会有机会在著名的大教堂寻得一块生后的安身之地,比如英国的威斯敏特教堂就葬着英国王室成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