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百戏”与汉代丧葬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舞百戏”与汉代丧葬文化

“乐舞百戏”形象,是两汉墓葬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它在墓葬之中,不仅有二维的呈现,即表现在壁画、画像石等专门的图像载体上;更有三维的呈现,即以陶俑或器物堆塑的形式加以表达。这一形象出现的频率之高,加之表现方式多样,或许暗示着,它在墓葬这一丧葬空间中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特定含义的固定化角色。本文拟将墓葬中二维和三维的“乐舞百戏”形象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探寻其在墓葬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进而对其所反映的汉代墓葬的功能和社会问题作一管窥。

一、乐舞百戏的现实功能

1.乐舞百戏的现场性功能:愉神和愉人

若要探寻“乐舞百戏”形象在汉代墓葬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必须了解真实的乐舞百戏在汉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汉代是乐舞百戏高度发达的时期。张衡《舞赋》云:“且夫九德之歌,九韶之舞,化如凯风,泽譬时雨,移风易俗,混一齐楚,以祀则神祇来格,以飨则宾主乐胥。方之于此,孰者为优。”[1]《盐铁论·散不足》对汉代社会乐舞百戏的看法表达得更为直接:“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俱儛像。……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2]这两段文字,道出了现实乐舞百戏所具备的愉悦功能,并且也描述了这种愉悦功能的双重性:“一是用于祭祀,祈求福祥,神灵保佑,功能是愉神;二是用于宴飨,为宾主助兴,延年益寿,功能是愉人。”[3]78这是现实中乐舞百戏的现场性功能,也是它直接体现出来的功能。

2.乐舞百戏的社会性功能:基层社会凝聚和自治的手段

关于乐舞百戏的双重愉悦功能,学界已有较多讨论,基本达成了共识[4]。然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乐舞百戏何以会在汉代社会如此流行?乐舞百戏活动的组织者,究竟是单纯出于让现场观众或所祭祀神明“愉悦”的考虑,还是另有其他现实性、社会性的意图存在?

关于乐舞百戏的社会意义,《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中收录的司法文书中,有一则《识劫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根据此案记述,县廷之所以上奏请示,原因之一是在审理中无法判定的身份:最初为大夫沛家的女奴,沛在其原配之妻去世后免为庶人,并通报宗人、里人以为妻,但他却没有向管理户籍的乡里长官通报,因此在户籍中仍注记为“免妾”(庶人)。的身份关系到对其量刑的轻重,与本文所论无关,暂且不论。在这里值得予以重视的是,该司法文书在陈述的人妻身份得到乡里认可时记录下的一段文字:

沛告宗人、里人大夫快、臣、走马拳、上造嘉、颉曰:“沛有子所四人,不取(娶)妻矣。欲令入宗,出里单赋,与里人通饮食。”快等曰:“可。”即入宗,里人不幸死者出单赋,它如人妻[5]。

《岳麓秦简》所记虽为秦朝之事,然而秦国祚短暂,汉又承秦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汉代的社会情况。文中所提的“里单”之“单”,是一种民间以互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式①有关“单”的性质,主要参见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论先秦两汉的“單-僤-彈”》,文物出版社,1988年。,“里单赋”是里单分派的奠仪,“通饮食”则是指祭祀等聚会饮食。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其一,在民众心里,人妻身份必须征得同宗、同里之人的认同,并且这种认同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户籍上的身份。“里”,本身是国家管理民众的聚落单位。然而,上述史实说明,在“里”这一基层单位的内部,依托宗族、乡党关系,同时又与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自律”性管理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甚或超越了国家的“政治”管理。其二,在这一自律性的基层社会中,互助或者说凝聚的纽带是与“礼”相关的活动,如祭祀等聚会饮食以及丧葬仪式等。

反观乐舞百戏,恰恰是与聚会宴饮相伴而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6]所谓“极声色”“穷刍豢”,是指汉代宴饮用乐舞百戏助兴[3]78。看似只为“身安逸乐”的乐舞百戏,表面上是为愉悦神明和大众,其背后却隐含着汉代基层社会实现自我管理之社会目的。日本学界研究中国戏剧的权威人物田仲一成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村落的祭礼(社祭)形式,很早就被有影响力的宗族从里到外篡改掉,其中重要的部分被这些宗族吸纳到了自己的祠堂仪式里,而使得仪式作为这些宗族支配村落的工具”[7]10;“富裕阶层独占社祭的祈祷、庆祝丰收的机能,进而加强村落支配”[7]32。这应该是导致汉代社会频繁举行乐舞百戏的原因之一,因为基于血缘、宗族关系的凝聚力需要借助活动的定期举行加以强化。“汉魏六朝时代的社祭资料中,记录富裕宗族欢宴场面的内容比关于集体舞蹈的内容要多……社祭活动的主办权已转移到有力宗族的手中,活动的重点从集体舞蹈转为宴会。”[7]32-33对于乐舞百戏的组织者而言,活动的重点并不在于表演,而在于观者的聚集。

二、丧葬中的“乐舞百戏”形象

“乐舞百戏”的二维形象主要出现在墓室壁画及画像石上,三维形象则主要表现为随葬器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