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从尺牍《丧乱帖》中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制度
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其中丧葬礼仪是指丧葬观念、习俗的理性表述和系统的行为规范,丧葬制度是指带有强制性的规定。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丧乱帖》中表达了对于祖辈先墓被摧毁的沉痛心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在漫长的丧葬制度形成过程中,魏晋南北朝通常被认为承上启下的时期,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袭汉制,但仍有不少创新,形成了晋制。“不封不树”之制,是魏晋实行薄葬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丧乱帖;魏晋;丧葬制度
两汉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步入成熟和发展阶段,但取得瞩目成就和突破的时代则要数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被誉为“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中国的书圣王羲之,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他的家族,被称为琅琊王氏,由于出了一个开国功臣王祥,成为当地一个世族。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是王祥的异母兄弟。王羲之书法艺术代表了魏晋时代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众多尺牍书法在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中堪称典范,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尺牍书法不仅在形式上充分展现了王氏对笔墨线条的精湛驾驭能力和他潇洒又纯真的晋韵之风。其内容也真实地反映了王氏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一些生活景况,陈振濂先生评羲之尺牍:“尺牍是个珍贵的例外。意不在书法的点画是否精美,也不揣着个大书圣的架子,只是往还投赠乃至柴米油盐、日常起居,圣人自然也就卸下了顶着的光圈,走到平民堆中来,其情也挚,其意也真,信手数行,反使人得见神采焕发,自然有趣。”在众多的尺牍之中,《丧乱帖》则为首选经典之一,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更重要的是其所表达的悲痛之情极其真挚,全文内容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此文中讲到因为当时时局动乱不堪,王羲之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王羲之连用号慕摧绝,痛彻心肝,哀毒益深等词语表达自己的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喪葬之事为凶礼。我国古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丧葬制度。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事死如生;奉行儒家礼仪;等级森严。
丧葬制度內容很多,既表现在葬礼的过程中,又表现在坟丘的建筑规模上。而作为丧礼外在体现的陵寝、坟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最初是为了识别,采用各种各样的坟丘作为墓葬的标志,后来随着集权的君王政权的建立,新的爵位等级制度的推行,坟丘的大小高低和墓地上种树的少,就形成了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自两汉起随着豪强大族势力的发展壮大,各大家族开始重视族长的丧葬礼仪,重视祭祀祖先,同时作为巩固大族团结的一种手段。陵寝坟丘不是单纯的埋葬死者,它与我国传统的礼制也有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礼记》云: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爱故能到丧祭,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识于生而有乎?故曰:丧葬之礼明,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则饰丧葬之礼也。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信死忘生之礼众矣。即如果没有祭礼,君臣、父子之义就会受到削弱,导致伦理崩坏的严重后果。丧葬文化虽然是身后事的礼俗,但却是活人尊亲死者的表示,是礼教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种延展发挥,所以王羲之在得知先墓又遭荼毒而自己又无法前去祭拜之后才会如此悲愤欲绝和自责。
在漫长的丧葬制度形成过程中,魏晋南北朝通常被认为承上启下的时期。一方面在于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更替,另一方面在于文化的民族间交流和区域间碰撞。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袭汉制,但仍有不少创新,形成了晋制。东汉末年,天灾兵祸并行。至曹魏建国,中原一片荒凉,经济上的凋敝,加上掘墓之风盛行,曹操不得已下诏行令薄葬。东吴偏安,较中原少见左右南北冲杀,经济复苏较快,故薄葬少取。蜀汉仍保持原有风貌,无大改观。西晋建国,时间虽短,但上层贵族聚敛有方,行一朝奢侈之风,丧葬虽有简约,遗令“素棺、敛以时服”者多见,但行令约束力硕减,终成晋制。东晋虽居江左,融吴俗,承晋制,丧葬礼制颇有发展。
“不封不树之制,是魏晋实行薄葬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曹魏至东晋皆行之。曹巫终制“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陈思王曹植和中山恭王曹衰也依父兄终制。其后有司马荡“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景文二帝谨奉成命。“江左初,元、明崇俭,且草创山陵奉终,省约备矣”。王祥遗令“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