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丧葬思想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轼丧葬思想探微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清康熙四年(1665)出生在高安县坡山艮溪里(今江西省高安市村前乡艮下村),卒于乾隆元年(1736),享年七十二岁。康熙三十三年(1694)考取进士,曾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浙江巡抚等职。雍正皇帝即位后,命朱轼为皇四子、皇五子讲席,任《圣祖实录》总裁,入值南书房,加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衔,雍正三年(1725)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皇帝即位后,更是重视朱轼,令其在总理事务王大臣处协同理事,参决政要。因他曾担任乾隆皇帝的老师,故也被称为“帝师元老”。朱轼一生官位显赫,但他为人不求名利,不看重钱财,清介绝俗,“立朝大节,多人所不能及”[1]。

朱轼的父亲及祖父都是读书人,他从小就接受理学的熏陶,自幼聪颖,被称为家族的“千里驹”,博学多才,对于中国传统礼制颇有研究。清前期,社会秩序多混乱,因此,当时社会出现了许多“于礼不合”的现象。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当时士大夫普遍认为“正一身以正国家、天下者,其惟礼”[2],但大多数人是“知有古礼,而其宜于今与否,固未尝有所论断也”[3]。而朱轼将自己学习的古代传统礼制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合起来,损益折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仪教化思想。丧葬之礼就是朱轼在礼仪礼制中最重视的部分,更能集中体现他礼俗相融的思想内涵。

一、重视丧葬之礼

中国由于受到儒家传统“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丧祭之礼在各种礼制中显得更为重要。而朱轼自幼习礼,作为一个正统的儒家学者,对于丧葬之礼更是十分重视。朱轼为达到“寓示俭于示礼之中,所以化民成俗”[4]的目的,经过多方考量,折衷古今,写成了《仪礼节略》。《仪礼节略》是康熙年间朱轼担任浙江巡抚时所著,为使各种礼制明晰,还绘有礼图。全书共二十卷,其中文字十七卷,礼图三卷,文为朱轼所写,而图由其弟子王叶滋所绘。此书“大旨本于朱子,旁采历朝兼稽近代凡于礼有发明者,荟萃极博,审择极精”[5],全书分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四个部分。在这十七卷文字中,丧礼共占九卷,超过了其他三种礼的总和,而且对丧礼的介绍非常细致,甚至连丧葬中的言语、饮食这样的细节也加以规定,使世人在细微之处也遵守礼制,由此也可以看出朱轼对丧葬之礼的重视。

朱轼不仅在自己的著作中重视丧葬之礼,更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世人作出了表率。康熙六十年(1721),朱轼父亲卒于家乡,朱轼在京听闻父亲去世的消息后,“病加剧,头晕、嗽不止,日进粥半甌,形骸骨立”[6],在第一时间奏请解任丁忧,康熙皇帝不允,令其在京守制。随后朱轼又先后四次上疏请求解任守制回乡葬父,每封奏疏都深切表达了丧父的哀思及回乡的迫切,结果上均不允,之后又经过几番奏请,皇帝同意其请假回乡葬父。正当朱轼欲展假继续在籍守孝时,康熙皇帝驾崩,朱轼因国丧而回京。雍正四年(1726)朱轼之母在籍病殁,当时朱轼已经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虽然身居高位,但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立即奏请解任终制,坚持解任回乡守丧,雍正帝鉴于朱轼言辞恳切,故“允从所请,解任开缺,以全其志”[7],同意朱轼卸任,素服三年,不补原官,但要在京居住,以备顾问修理海塘之事,“朝会燕饗俱不与”[8],故此“于礼既尽,于心亦安”[9]。朱轼坚持为父母守制与有些官吏为了官位“匿丧”的行为相比,高下立现,不仅展现了朱轼的高风亮节,也表现出朱轼对丧葬之礼的重视。

二、反对停柩不葬

清朝前期,各省或多或少都有停柩不葬之恶习,有一种说法认为在中国古代史上停柩不葬最严重的就是清代,具有一定普遍性,其中以一些南方省份尤为普遍[10]。朱轼曾任职过的湖北、陕西、浙江等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停柩不葬的问题,因此朱轼对此问题尤为关注。虽然《大清律例》第一条就规定“凡有丧之家,必须依礼安葬,若惑于风水或托故停柩在家,经年暴露不葬者,杖八十”[11],但现实中,“卒无举行者”[12],停柩不葬者大有人在。朱轼也看到了当时停柩不葬风气愈演愈烈,甚至“近世士大夫家有累世不葬者,有累数柩不举者”[13]。

首先,根据朱轼的分析,出现停柩不葬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家贫不能葬。清前期,由于长期战乱,百姓生活困难,无力丧葬,于是逐渐形成了停柩不葬之风。他认为这是出现停柩不葬习俗的最主要原因,但朱轼并不认同这种风气,认为若家贫实行俭葬即可,只需“纹手足形,縣棺而封”[14],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也未闻有因家贫而不葬其亲的事情,因此家贫不应成为停柩不葬的理由。二是堪舆择地,清代堪舆思想非常严重,寻找最佳墓穴位置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很多士绅也深信不疑,而朱轼对于堪舆给子孙后代带来福祉的观点不以为然,不信风水之说。三是时日不利。三月而葬是古代礼制的要求,中国历来也有择良辰吉日的习惯,古代丧葬也存在许多择时择日而葬的例子,故许多人为择时择日而停柩不葬。

孔子在《论语》中针对孝道问题曾说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