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革命烈士诗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李大钊、恽代英、叶挺。2.掌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革命诗篇2.能领会革命诗篇的境界(三)素质目标1.体会革命家奉献、不屈与豪迈的英雄气概2.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革命诗篇的创作背景2.掌握革命诗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教学难点1.领会革命诗篇的思想境界目录一、讲解《绝句》(李大钊)二、讲解《狱中诗》(恽代英)三、讲解《囚歌》(叶挺)四、思辨感悟(一)绝句——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一、作者小传李大钊(19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省)人。1913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曾参加反袁世凯运动。1916年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迅即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和改良思潮作斗争。1920年在北京发起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党区的工作。于1927年4月6日被直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遗著编有《李大钊选集》等。二、创作背景这是李大钊同志于1916年春在日本写的一首诗。当时的中国正是“风雨如磐”的时代,1915年12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日美帝国主义的怂恿、支持下,废除了共和体制,登基称帝。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立即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保卫共和、反对帝制的浪潮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都督蔡锷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点燃了护国战争的烈火。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同志,闻讯深受鼓舞,放弃学业考试,立即回国,准备参加讨袁护国运动。但他回到上海不久,袁世凯就被迫取消了帝制,于是李大钊又返回日本。当他到了日本江户时,恰逢他的挚友幼衡准备回国。大钊同志在为幼衡送行时,创作这首绝句,抒发了对中国政局黑暗腐败的愤激不满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表现了他为重建神州而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三、艺术赏析李大钊同志的这首诗,立意深邃,感情激越,气势雄浑。头两句写离情,“壮别天涯未许愁”句中的“壮”字,写出了革命者的离别和英雄气概。李大钊同志送挚友幼衡回国,天涯作别,各自一方,离愁别恨,难免发生。然而为了实现救国大计,创建“理想之中华”,则又觉得不应有任何的忧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中的“尽”字,将作者抛弃个人离愁别恨的革命豪情和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三、赏析后两句着重写作者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何当痛饮黄龙府”,是借用了当年民族英雄岳飞抗击金兵的典故,“黄龙府”是金国的京城,岳飞为抗击金兵对部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这是用来喻指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大家痛饮祝捷,欢庆胜利。“高筑神州风雨楼”句中的“风雨楼”,是“理想之中华”的代称,此处用兴建“风雨楼”来喻指“理想之中华”的创建和纪念革命成功。这首忧时伤民的诗章表现了大钊同志的革命壮志豪情,并以此相互勉励,以增强为革命理想奋斗到底的坚强意志,坚定对革命前途的胜利信心。(二)狱中诗——恽代英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一、作者小传恽代英(1895-1931),江苏武进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毕业于武昌革命烈士恽代英大学。五四运动前后,对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很大作用。192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上海被捕,次年4月牺牲于南京。二、创作背景恽代英是敌人切齿痛恨的共产党人。早在黄埔军校,恽代英便被蒋介石认为是“黄埔四凶”之一。因此把他作为重点搜捕对象。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恽代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1931被杀害于南京,时年36岁。三、艺术赏析第一句,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浪迹江湖数旧游,作者的一生,为革命事业奔走于大江南北,从参加五四运动到加人中国共产党;从领导青年运动到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总教官;从五卅运动到革命失败后投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往事历历在目,自己的一生无愧于革命,无愧于党。第二句,由自己的革命生涯联想到一起战斗过的战们,故人生死各千秋,曾经有过许多朋友,有过许多同志,他们今在何方?也许已倒在敌人的屠刀下,也许正在继续革命事业,但生也罢,死也罢,他们的事业永恒,他们的生命永恒。第三句,又是写自己,已摈忧患寻常事,这一句是他坦诚胸怀的
文档评论(0)